太监和宫女们偷偷去变卖。一下子丢失了这么多器物,一旦东窗事发被追究下来,个个都是杀头的死罪。
于是,这些太监宫女私自纵火烧毁宫殿,掩盖罪行,反正三大殿已烧,来个死无对证。
最后一次,就是闯贼李自成遁走之时的焚城了。
放开宵禁,就难免有些好事之徒行不法之事。甚至于,他们若是在京城纵火。这个时代没有监控人手不够,很难破案。
若是京城火起,那就是牵连无数的。尤其是那些繁华的商业街,一旦一家失火,倒霉的将是整条街道甚至于数条街道。
放开宵禁,等于给了那些鸡鸣狗盗之徒以行窃的机会。很可能,会引起天怒人怨的。
皇宫尚且接连火起,民间的防火措施自然当更为严密。而放开宵禁,防火就成了一纸空谈。
汉代亦行宵禁,由执金吾负责,《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索隐引《汉旧仪》:“宿卫郎官分五夜谁呵,呵夜行者谁也。”《史记》卷109《李将军列传》载李广夜饮而归。至霸陵亭,霸陵尉醉,便呵斥李广。李广虽自报家门,霸陵尉仍说:“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李广只好宿于亭下。
还有就是,防止盗贼。放开宵禁,等于给了盗贼生长的温床。借着夜色的掩护,他们可以胆大妄为。
《古今注》,言“夜击以止行李,以备窃盗。”古代强盗盛行,拦路抢劫、入室盗窃,屡禁不绝。明末进入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他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写道,中国“各个城市都有千百名更夫在街上巡夜,按规定的间隔敲锣。尽管如此,而且街道都有铁栅并且上锁,宅院被夜贼抢劫一空的事还常常发生。
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时,晚上是最容易出现治安事故的时间,那些严重的刑事案子,多是处于夜间行动。
闹蝗灾或战乱时期流民四处流窜,宵禁制度在这时候就起了大作用。避免大量流民涌入城内,保护好城内治安。
其实,这些都是旁枝末节。真正的原因,其实是皇帝怕有人谋反。
军队想谋反,就容易趁着夜色掩杀进皇宫。即便是防守的再怎么严密,放开宵禁就等于给了心怀叵测之人机会。这才是皇帝最忌惮的,就是怕京城的军队突然哗变。
历朝历代都对宵禁采取极其严厉的措施,如果你想玩上一通宵,大不了白天再回去补觉。这么想就闯大祸了,天黑了你要还不回去,在大街上溜达就叫违反宵禁令,这违反宵禁令的人轻则拘禁,重则就地正法。
商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