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难,到如今的根本不用推广,百姓们争相种植。
这些农作物,可以说是浑身是宝。不管是花生玉米还是番薯,花生秧子可以作为冬天牲畜的饲料,花生壳可以作为柴火。玉米杆可以饲养牛羊,玉米苞衣可以做成蒲团之类的工艺品。
番薯更逆天,恐怖产量的番薯,根茎叶皆可食用。遇到灾荒年间,红薯秧子可以煮熟晒干储存。食用的时候只需浸泡之后,然后放入杂粮蒸煮。
当年朱慈烺带领十二团营平寇,粮草依旧短缺。将士们,就是靠的红薯秧子杂粮饭,打败了流寇李自成和张献忠。
红薯冬天可以放入地窖储存,或者直接切片晒干,晒干的地瓜干可以蒸煮食用。或者,用石磨磨成浆糊烙煎饼。这些,都是百姓们赖以生存的主食之一。
万历二十一年,一个老秀才陈振龙决定,要干一件大事。一件足以改变整个华夏人口格局的大事,造福子孙后代。
与西方人从中国偷盗蚕种和茶树不同,陈振龙准备要干的这件大事,是从菲律宾将一种西班牙人从南美洲带来的神奇植物,偷运进入中国。
这种植物,后来被叫做番薯。
陈振龙出生于福建福州长乐县,年轻时曾经考取过秀才,但随着明末人口的剧增和科举的艰难,在考取举人不第后,陈振龙跟随着东南各省浓厚的经商风气下了南洋经商,“往来于闽省、吕宋之间。”
当时,征服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常患粮米不足”,于是便在菲律宾引入了一种从南美洲移植而来的植物,这种植物亩产高峰可达4000多斤,低的也有2000多斤,相比于明朝时国内亩产仅有两三百斤的小麦和水稻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超级农作物。
尽管只是个改行经商的秀才,可陈振龙心中,依旧涌动着强烈的传统知识分子情怀,遥想到故乡生齿日繁,依旧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的父老乡亲,陈振龙决定无论千辛万苦,也要将这种超级植物带回中国。
然而,西班牙人很精,“珍其种,不与中国人”,并且在海关层层盘查,在历经多次偷运失败后,后来,在通过贿赂当地土著、得到番薯藤后,陈振龙将薯藤绞入汲水绳,混过关卡后,最终历经七昼夜的颠簸航行,从菲律宾回到福州。
当时,福建“隘山阨海,土瘠民贫,赐雨少愆,饥馑存至,偶遭歉岁,待食嗷嗷”。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新型作物,才使得百姓们度过了难关。
而朱慈烺,把这一切都提前了。从崇祯十四年起,朝廷就一直在不遗余力的推广这些新型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