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没生活在那个时代,所以他没能体会到韩愈在当时读书人心中的神圣地位。
在拜完两祠后,他们跟着两名前辈穿过三门,进入了署堂。
堂西是讲读厅,俗称讲官厅,即正六品的翰林待读和次五品的翰林待讲的公廨;堂东为修检厅,俗称史官厅,是从六品修撰和正七品编修、七品检讨的公廨。
单是从名称上就可以知道,林晧然这个次六品的翰林修撰应该是进门往左,办公地点在修检厅,而工作内容是修史。
翰林院设有正五品的翰林学士一名;次五品的翰林侍讲两名;正五品的翰林侍读两名;次六品的翰林修撰五名;正七品的翰林修编若干;次七品的翰林检讨若干;正八品的五经博士九人,这九人都是世袭,一般是孔孟的后人担任。
翰林院学士是礼部尚书吴山,不过并不在翰林院内,怕亦很少出现在这里。另外还有一个兼着吏部左待郎的翰林侍讲,今天亦不在翰林院内。
正是如此,处理具体事务的是翰林院另一位侍讲李春芳。
李春芳是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四十多岁,字子实,南直隶扬州兴化人。虽然没有兼职,只顶着一个次五品的头衔,但任谁都知晓,他的前程远大。
在翰林院系统里面的官员,时常会有“积厚薄发”的翰林官“一鸣惊人”,仅仅几年功夫,竟然就能入阁拜相。
林晧然三人被领到了李春芳的面前,三人亦是恭敬地朝着他见礼。
李春芳面容和善,亦没有摆上官的架子,跟着三人讲解一些注意事项,然后便将话题引向了重点:“汝等三人先熟番一下院内的事务,你们具体工作我亦没权分配,还需掌院大人来定夺。”
“下官遵命!”
林晧然跟着徐渭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睛看到一丝隐忧。
按说,礼部尚书吴山哪怕忙得无法过来,亦得提前给他们安排一些工作。但却是没有想到,人不仅没有到场,竟然连工作都没有交待下来,直接将三人晒着。
“应该没事的,我们总归都是他的学生,或许还有什么事情得跟我们提前交待呢!”在离开讲读厅后,徐渭压着声音说道。
“希望如此吧!”林晧然勉强地笑了笑。只是却想起了那次拜师的不愉快经历,想起吴山跟尹台的“仇怨”,心里却是乐观不起来。
不过他亦不害怕,翰林官的人事权不在吏部,亦不全部掌握在翰林学士手里,而是取决于内阁和皇上。
在见过李春芳后,三人又随着两名前辈来到了修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