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我儿已经谋划好了?”
刘辩拱拱手道:“不敢说万无一失,只是事关父皇安危,儿臣不敢不上心。”
听闻此言,灵帝愣愣地看着刘辩半晌,旋即脸上露出了笑容,带着几许欣慰点点头道:“我儿有心了。”
随即,父子二人做了一些简单的商议,除张让以外,无人知晓。
晚上,灵帝按照此前的安排,在楼船上设了筵席,与百官庆贺。
可能是因为得知了王芬的图谋,灵帝对这次筵席兴致大减,仅仅只是出于掩人耳目而参与了此次筵席。
太尉曹嵩、司徒崔烈皆善于察言观色,感觉出灵帝兴致不高,遂旁敲侧击探问究竟,于是灵帝便谎称晕船,这才打消了陪同出巡的百官的疑惑。
似这般过了三日,在八月初八这一日,顺流而下的船队抵达了平原郡的渡口。
船队在渡口靠岸没多久,平原王刘硕便领着国相等一干藩国之臣前来相迎。
之前提过,平原王刘硕乃是桓帝的弟弟,目测大概四、五十岁,论辈分,灵帝也得唤一声叔父,而刘辩、刘协就得唤叔公了。
“臣刘硕,拜迎陛下。”
“平原王免礼。”
彼此都是河间刘氏一支,况且灵帝又是继承的桓帝的衣钵,平原王刘硕待灵帝一行人,双方相处还算是融洽。
为何说还算融洽呢?
灵帝在前来平原的途中向刘辩透露过,其原因就在于桓帝另外一个弟弟、渤海王刘悝。
桓帝时期,其弟刘悝被封为渤海王,后因有叛乱的迹象,而被灵帝贬为廮陶王。
考虑到当时桓帝已经除掉了梁冀,与皇权作对的只有朝中士人,不难猜测渤海王刘悝的叛乱一说,并非空穴来风。
可即便如此,桓帝还是没有杀死弟弟,仅是削减了弟弟的食邑,只给刘悝留下一个城,可谓仁至义尽。
后来,刘悝心中后悔,便联络桓帝身边的中常侍王甫,以五千万钱作为答谢的条件,换王甫助他恢复曾经的渤海国。
王甫答应了刘悝,两年后桓帝驾崩,在遗嘱中果然下令恢复刘悝为渤海王。
没想到,刘悝却以此乃其兄长遗愿、并非王甫之功为理由,拒绝向王甫交付那五千万钱作为答谢。
这可是整整五千万钱啊,王甫能饶了刘悝?
于是在灵帝登基之初,怀恨在心的王甫便诬陷刘悝,称刘悝怨恨其兄桓帝没有传位给他,遂想要密谋造反。
当时灵帝初继位,朝中有窦武、陈蕃准备效仿梁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