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凌烟阁的就有长孙无忌、尉迟敬德、高士廉、刘弘基、屈突通、长孙顺德、刘政会等七人之多,几乎占去凌烟阁功臣中的三分之一。这样一个统治集团,在历代中原王朝中都是不多见的。也显示出,在唐建立之初以及平定中原的过程中,少数族就已经开始为李氏皇族所接受,甚至所信任,成为这个新生王朝的重要支柱。就算说,没有少数族的出谋划策,就没有唐帝国的出现,也应不为过。
其次,在唐前期,亦即唐帝国扩张时期,史书上也留下许多其他民族武将的名字。而这些名留青史的少数族名字,也正是这个时期唐帝国民族政策的现实反映。
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融合、民族同化刚刚完成的时期,作为皇族的杨、李二氏都是数代与胡姓通婚,如独孤氏、窦氏、长孙氏虽然都已成为汉姓,但他们原来均属胡姓,在这种条件下,大多数统治者(个别者除外,像隋炀帝)心目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就大为淡薄了,‘严夷夏之防’的思想亦不十分严重,这就为减少民族隔阂、增加少数民族的向心力创造了气氛。唐朝番臣、番将殷庭,《新唐书》特置《诸夷蕃将》类传,就是证明。唐太宗所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确实是时代的产物,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再结合唐前期的现实背景,我们也可以得出以上结论:
唐朝的建立是在推翻隋朝,并进一步剪平各地割据势力的基础上,唐朝的政治意图扩展到征服全国之时,他们就与突厥人的战略发生了冲突。后者的意图是趁隋末大乱,分割中原各地势力并使之互相争斗,自己则从中控制,如同早期对待北周和北齐那样。唐朝的战略打破了突厥人的幻想,双方由同盟者转变成为对手。自从唐朝建立以后,突厥就对中原展开持续进攻。唐高祖当政的9年,中央政权的主要任务就是削平各地的武装势力,而这些势力恰恰受突厥人的支持。太宗即位的当月,突厥颉利可汗就率领10万大军向唐进攻,这对唐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逐一剪平各地割据势力之后,唐朝便将其中心任务转向对付*。贞观四年(630),唐朝趁*内部矛盾激化、暴风雪灾害频仍之机,派大军并联合回纥、薛延陀等势力,将*征服。这是唐朝建国以来对外战争取得的空前胜利。随后,唐朝又征服了漠北的薛延陀势力,在东北和西域两地展开攻势。公元640年,唐军消灭高昌国,在此地建立西州,由唐人直接控制。唐朝以此为契机,进而又征服了西突厥势力。而在东北,唐太宗也数次调派大军东征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