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资料也有类似的记载。9世纪中叶(相当于唐宣宗大中年间),阿拉伯地理学者伊本·胡尔达兹比(Ibnkhordaodbeh)著:《道程及郡国志》(1865年BarbierdeMeynard译为法文:《LeLivredesrouteetdesproveinces》);布罗姆哈尔在其著《中国的伊斯兰教》,和苏莱曼(Suleiman)于851年写成的《东游记》,所记从波斯到广州的回程航线与贾耽所述的「广州通海夷道」行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即:
从波斯北岸西拉夫(Siraf)港出发,经阿曼湾南岸的麦斯卡特港入海30天南印度的故临(Kulin,今印度矽隆一带)1天锡兰迪卜(Sirandib,今斯里兰卡)10天兰盖巴鲁斯(Langabālus,今尼科巴群岛)6天卡拉,往左到巴鲁斯岛(Balus)。自此则可到贾拜(Jāva)、塞拉希特(Salāhit)及凯朗(Hararg)诸岛,为二帕尔桑……离马伊特(Māit),向左即为提尤迈岛(Tiyūma,今潮满岛Tioma)5天吉蔑(Qmar)循岸3天占城海行或陆行100帕尔桑龙编(Lugzn,今越南河内附近)4天广府(广州)〔
以上就是中外史料记述的唐代从广州出发到波斯湾和东非以及欧洲的海上航线,是继汉代以来延伸了的「海上丝绸之路」,全程约14000公里,(计广州至巴士拉约10040公里,巴士拉至马斯喀特约1200公里,马斯喀特至桑给巴尔约3542公里),现代缩短为10320公里。这是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显示了唐代广州和中国在航海贸易方面的世界先进地位,标志著唐代广州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繁荣。这条航线的特点:一是中国航船第一次取直线航行,即从广州至九州石至象石到占不劳山;军突弄山至海峡;伽蓝州至狮子国都是取直线航行,不再循岸走弧线,从而缩短了航程,一般三个月可到。二是船舶航行与季风和海流方向保持一致,航行快。当时广州远洋船舶去程一般是趁每年十、十一、十二月的最盛东北季风出发,顺著中国北部沿岸大陆海流南下的中国沿岸流出南海,经越南东海岸航行,十分便利。回程则利用每年四、六、七、八的强盛西南季风,从马来半岛南部起,利用爪哇海流在流经加里曼丹与苏门答腊海面,继而北上南海之势,径渡暹罗湾。特别到了越南南岸,吹逆流更加快速,又有暖流沿越南及海南岛东岸直流向台湾海峡,吹流到广州登陆。三是整个航程以乌刺国为中心,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