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和心机。
要知道,据说从他还是一个禁卫军将开始,就在有针对性的收留吐蕃的叛臣和了解过吐蕃的人,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收集有关吐蕃的典籍史志,从世袭的文书臣相家族春米氏的叛逃,到众多因为灭佛而逃亡几个的医官、史官乃至中小贵人的家族,
以上种种,如果不是因为实在摸不着头绪,几乎要怀疑他的祖上,与吐蕃是否有世代延续的刻骨仇恨。
更何况这个人还有一种可怕的特质,他做出预期的事情,不管在当时的情形看来多么的荒谬和不可能,最后总是能以不同方式,得以部分实现,这让他在大唐的朝臣和军将中,隐然有了一个乌鸦嘴的可怕名声,但是原本这么一个不讨人喜欢,一个被排挤和压抑的存在,
却偏偏因为早早身居高位的权势,与历代构成皇帝密切的关系,而让这些体系内排斥的因素始终对他有些无可奈何,让部下尊敬和崇拜他,让对手敬畏和害怕他。
但作为长期了解唐国并打过交道的达扎路恭,与其叫他相信什么不可靠的碰巧运气之说,他宁愿相信这是一种可怕的战略眼光,或者说直觉,在吐蕃最孱弱的时候,对上这么一个敌人。
无疑是痛苦并且无奈的,要知道,当他接到这个讯息的时候,哪怕是烈日炎炎之下,还是禁不住一身冷汗潺潺。
所以达扎路恭选择了不断派出使者的谈和,一边从所能动用的渠道,调集一切人力和物力填入这场战事。
但是因为赞普的缘故,计划中的后援被缩减,让他更加是雪上加霜。有经验的战士不够,就只能用没上过战场的部众,臣民,乃至老弱妇孺去填,用他们来拖滞和消耗唐人的战斗力和储备。
就算这一战结束,吐蕃也要付出数代人的代价,去慢慢抚平这个苦果。但如果被唐人站稳脚跟,那就是吐蕃面对被挑动起来的四分五裂的局面,而在应接不暇的内乱中慢慢消亡的结局。但只要能战胜眼前的唐人,就可以携大胜之势,重新整合国内那些因为战败而离心,却同样实力大损的宗贵领臣,重造一个更加集权和凝聚的吐蕃。哪怕只有不足一半可能性,也不由他不去尝试一番
战事打到这一步,无论是唐人还是吐蕃人,都没有可以全身而退的机会,除非一方精疲力竭的倒下,究竟是唐人的锐气被吐蕃人不断填入的军队耗尽,还是吐蕃最后抵抗力量的被唐人一鼓作气打垮。
“香巴拉雅诸神在上,我愿以粉身蒙誓,乞祝我王福祚绵连,吐蕃国运昌济。。”
他想起远方的年轻赞普,祈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