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弹劾却多指向了首辅周延儒,而这一切都是次辅温体仁在背后推动的。
因为首辅这个位置,他也想坐!
温体仁暗中指使太监王坤弹劾自己,然后牵连周延儒,逼迫他辞职。
至于登州兵乱不能及时解决,那又如何?
一切都得为他温体仁当上首辅铺路。
孙元化回到京师,被政敌陷害,送往镇抚司衙门,遭受重刑,登州叛乱之事是他主使证据确凿,被判死刑。
周延儒想要免去孙元化的死罪,求救于徐光启,一同上书,但崇祯看着证据确凿的供词,不允,批红孙元化待到今年秋后于北京城西市问斩。
崇祯又急忙派人去巡抚登来,防备叛军孔有德西进,又有人上书招抚孔有德。
朝廷举棋不定,几乎放任山东糜烂的局面,与朝中此种内斗不无联系。
崇祯与朝臣的冲突,完全是因为他要扩大太监的权力,尽管他采取了非常强硬的手段,护着太监不容朝臣发生异议。
但他心中也明白,就算宦官是自己人,那些宫奴们多是贪鄙昏聩之辈。
崇祯用这些人做心腹和骨干,一是因为内外有别,有一种心理情感方面的因素。
崇祯是一个极好面子、极重声誉的人。
他分明知道,过分重用内臣,不论是在现实的口碑中还是在将来的历史记载上,大概都不会得到什么好评。
可他也没别的法子可用来制衡朝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