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杨嗣昌被崇祯接连提拔,本来没打算让梁廷栋如此快的出任宣大总督,那位置是给杨嗣昌留的。
奈何杨嗣昌的继母在家去世,他按照惯例回乡守丧,理应三年期满才能被朝廷征召回来。
可大明历来标榜自己是以孝治国的,「夺情」之事会惹来极大的非议。
纵然当年权臣张居正也因为此事,被攻击的灰头土脸。
喷子从哪个角度都能喷,因为大明的喷子就是为了喷而喷。
崇祯想明白了后果,也决定此间事了,定要把杨嗣昌夺情,他深切的感受到,自己麾下人才是如何的凋零。
理清楚了一些事,崇祯才睡的安稳些。
待到第二天一早,好心情便一扫而空。
崇祯大抵是不知道,他的脾气越来越不好,行为也越来越暴躁。
御笔,茶碗什么的被摔在地上。
原宣大总督张宗衡,以及山西巡抚许鼎臣先后上了奏疏。
言锤匪贺今
朝愿意拿晋王、潞王二人换取闯贼高迎祥一人的性命。
此事,在崇祯看来,乃是赤果果的挑衅。
他贺今朝也配与朕谈条件!
倒是有内阁成员说可以考虑考虑,先哄骗贺今朝把二王换回来。
「朕已经册封了新的晋王、潞王。」崇祯看着众人道:「那个驿卒还想哄骗朕?」
朱由检一开口,温体仁便立马闭上了嘴巴。
近些日子他也不好过。
还不是张凤翼大不了胜仗,京师内外那帮损失惨重的勋贵集体们便开始弹劾他。
崇祯每次临断皆是怒于神色,冒冒失失,而朝臣犹豫不言,全凭皇帝做主,什么谏言都不提一提。
如此政治格局,直接给大明灭亡踩了脚油门,且把这种风格延续到大明的最后。
因为天子不想粘锅,那手底下的臣子就愿意背锅了吗?
纵然是孙承宗,那也是坚决不背锅,从辽东退下来之后,才能活着享受几年晚年生活。
以前京师百姓都满口顺口溜编派温体仁。
随着清军再一次肆虐京师,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民间士绅,反温的呼声突然推向了高潮。
对于温体仁不满,潜意识就是对崇祯越来越不满。
他们不敢像贺今朝那伙反贼骂皇帝,只能痛骂皇帝的狗腿子温体仁。
妥妥的替身文学。
朝臣把朝廷每一项的恶政都推到温体仁头上,要搞臭他的名声。
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