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永华起,揖让进退,礼仪甚恭,似接客状。宾主言语,唯唯应诺,徐而睡去。逮觉,即唤左右将内署搬徙,让居客。左右问其故,永华曰:“瘟使者欲借此屋,吾业许之。”左右曰:“瘟使者欲何为?”华曰:“到此延请诸当事者。”左右曰:“谁?”
华曰:“刑官柯平、户官杨英等,余尚有不可言者。”嗟吁而已。数日,永华死,继而柯平、杨英等亦死,悉如永华言。(清江日升《台湾外志》刘文泰等点校齐鲁书社2004年1月版)
陈近南-金庸笔下
陈近南图册“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这样的赞誉,在金庸小说群侠中是难得一见的。这样一个人物,自然要说一说。按照小说的说法,陈近南本名陈永华。陈永华,确有其人,是台湾郑氏的军师,又是姻亲——陈永华的女儿嫁与郑经的长子郑克璧为妻,因而,陈永华拥立大公子自然有这方面的因素。但小说里没有提这层关系,我们也只当没有好了,若非历史小说,原不必拿历史来对照的。
小说《鹿鼎记》开篇便是吕留良向儿子解说“逐鹿天下”和“问鼎天下”的含义,由此《鹿鼎记》的大旨已明。但这一段如果在影视剧里表露,未免枯燥乏味,所以每一个版本都略去了,但这样一略,观众看《鹿鼎记》就摸不着东西南北了,知道小说最后才出了个鹿鼎山,封了个鹿鼎公,总算有了出处,但从鹿鼎山、鹿鼎公上,谁又能明白小说想要表达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今不知鹿死谁手?”的大义来,以及由此引申的“无论谁得鹿,鹿死是一定的,这鹿就是百姓”的含义呢!
陈近南的出场,在小说里是第一章结尾处,出手杀了清廷的探子救了黄宗羲、顾炎武一行,待顾炎武他们出船看时,竟然是一个中年书生,文质彬彬的说:“贱名适才承蒙黄先生齿及,在下姓陈,草字近南。”由此,一个武林高深又颇具文质的陈总舵主就跃然纸上了。
金庸小说里有两个陈总舵主,一个是《书剑恩仇录》里红花会的总舵主陈家洛,一个《鹿鼎记》里天地会的总舵主陈近南。红花会应该于史无据,但天地会确是有的:天地会又称洪门,有说是陈永华创立,也有说起于雍正时期的南少林“五祖”,武侠片中常提及的洪熙官、洪文定父子就与此有莫大关系。洪门后来又称洪帮,在后来也有称红帮的。在旧上海,红帮是仅次于青帮的江湖大帮。
陈家洛这个人似乎不怎么惹人喜爱,武功之外的其他各项能力都值得怀疑;但陈近南却是被江湖共赞为“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