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的话,怎能打不过连马都没几匹的倭军呢?
不管哪次交锋,倭军都是以步兵为主,而且从未落败过。
狗鞑子连倭军都打不过,那就别想着在自己身上占到分毫便宜了。
再说是役王师兵马远多于攻过来的狗鞑子数量,哪怕二打一,甚至三打一,都能弄死这些不知死活的狗鞑子了。
郑成功见到唐通部发射的告急信号弹,便下令所部向对方靠拢过去,没想到在半路便听见隆隆炮声。
在抵达战场之前,双方已经短兵相接,待所部赶到时,场面异常混乱,只能通过双方士兵的盔甲外形分辨敌我。
好在郑军与驰援北地藩国的各部所穿的板甲款式完全一致,清军则仍以棉甲外形为主,躯干处外加两块铁板。
如此一来,明军士兵们便无须担心会误伤友军,可以放手一搏了。
随着郑军的加入,战场形势立刻向有利于明军的方向倒去。
主要是郑军排长级别都装备了左轮,这种连发武器的杀伤力在近战时更是相当了得。
只要有一颗子弹能打中敌兵的面部,对方十之七八会当场毙命,余下也会感到生不如死。
锡图库在是役投入了不下两千披甲兵,数量已经不少了,可还是难敌对面六千明军。
明军仍旧是以汉人为主的明军,可大清王师早已不似当年了。
八旗兵就占总兵力的两成,余下都是汉兵与索伦士兵。
索伦士兵倒是也骁勇善战,可还是挡不住明军发射的子弹的攻击。
在明军的拼死抵抗下,战场上的清军士兵越来越少,待郑绍率部赶至战场时,清军已经开始全线溃败。
但跑路也是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的,因为两军混战时,明军炮火优势无从发挥。
一旦变得泾渭分明,那就有的瞧了……
最终逃回山里的不足两个牛录,余下都被明军撂倒在山下或半山腰处。
锡图库带着一个牛录的正白旗披甲兵连同数百溃兵,一同逃往更远的内陆。
在半路,一行人还遭到了明军骑兵的伏击,又折损了三百余人。
尽管没有聚歼掉全部狗鞑子,但在清点过战果之后,郑成功认为残余的狗鞑子已经不足以威胁到福国的安全了。
剩下的事情便可交给严寒来解决了,四位主将也不相信狗鞑子在没有木屋的前提下,能够熬过长达五个月的冬季。
在回师福国都城之后,众人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