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进,也宣布了类似的规定。
东地与南地的情况略有不同,前者是西海岸人满为患,东海岸相对人迹罕至。
弟弟们想要土地也可以,朱祥圳就打算将这些玩意都送到东海岸那边去。
尤其是东北地区,平均人口比内陆还少。
凡是想要大片土地的,都可以去那边。
既不想离开西海岸,又想要占据大片土地的,那不好意思,你只能二选一,不可能让你脚踏两只船!
这两伙人返回本土,主要是为了庆祝父皇的寿辰,顺便也要开始着手新一轮的移珉计划。
起码要在未来二十年,每年获得五十到一百万移珉。
固然可以通过已经迁移过去的移珉那里获得新增人口,但生儿育女,长大成人,全过程要十五年之久。
而新移珉用船直接拉过去,最多半年便可安家落户了,可谓省时省力又省钱,且效率极高。
对于继续向海外大举移珉,朱慈烺自然是非常支持的。
之前倒是已经迁走了至少六千万百姓,但这还远远不够。
到一八零零年之前,定居本土以外的百姓规模要达到两亿,接近大明帝国总人口的一半。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七十年,每年都要迁走约两百万人。
由于铁路与船队皆已齐备,运力方面倒是不存在多大问题。
只要朱慈烺点头,便可以将百姓们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海外去定居。
目前,北地由于铁路与本土相连,距离又很近,已经成为了接收移珉最大的地方。
如今约有七千万移珉以及在当地出生的后代在北地生活,其中的大部分人口都生活在北地的南部沿线地区。
乌拉尔山以西的第聂伯河、顿河、伏尔加河流域,以及靠近瑞典南部的明斯克地区,是新移珉最喜欢的落脚点。
这些地方水资源丰富,完全不用担心出现旱灾,土地相对肥沃一些,气候也与大明本土北方接近,故而很受新移珉们的欢迎。
第聂伯河中下游、黑海北岸以及亚速海沿岸地区,则是军属们的首选地方。
当地驻军自然是到哪些地方的土地最好,也就当然会将这些土地留给自家人使用了。
这种屯垦模式也便于大明帝国迅速消化这片肥沃的黑土地,将这里永久控制在自己手中。
在朱慈烺看来,边境附近的安全最为重要,屯垦是最佳的应对方式,经济实惠,还能解决军属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