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理工的物理系主任、全球首先准确测定电子电荷值的李耀邦教授,京城大学的物理系主任、在气体导电研究和光谱学方面有很高造诣的饶毓泰教授;江南大学的物理系主任、测定了X射线频率和光电子速度的关系的胡刚复教授;和西南大学的物理系主任、提出了气体离子迁移公式的颜任光教授。这四位科学家不但自己有着极高的学术成就,而且他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科学的无比热情及宽阔的胸怀使帝国整整一代青年对科学产生了兴趣,而这些青年中的佼佼者则投入科学界、成为帝国物理学及相关的科学、技术在其后几十年中的中流砥柱。
如笔者在开篇时所说的,南李、北饶、东胡、西颜四位科学家对电子的研究为之后的粒子科学家们对核子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帝国历一三一零年代(约西元1930年代),帝国出现的顶尖核子物理学家包括了笔者的三位恩师:广州理工的吴大猷教授、王淦昌教授和严济慈教授;京城大学的吴有训教授和钱三强副教授;以及江南大学的叶企孙终身教授和汪德昭教授。这些帝国核子科学界先驱的事迹,笔者将在下文中一一道来。
;</化剑为犁:帝国核工业从核武到核能的发展></大众科学></读者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