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架,战损率2.88%。而罗云冲的规定是将战损率控制在3%以下,从这个方面讲,轰炸行动是比较成功的,当然,这仍然远高于针对民用目标轰炸行动的损失率。
其实,在这三天的战斗中,表现最突出的并不是罗云冲的战略轰炸机部队,而是那些行动积极的战术航空兵。三天内,一共出动了3184架次的战术战机,摧毁地面目标834个,击落美军飞机184架,自身损失118架,战损率3.7%,敌我交换比1.56。而在空战中,敌我战斗机的交换比过了6。
表面上,战术航空兵的战损率要高一点,可战术航空兵袭击的多半都是防御严密的军事目标,特别是高射炮阵地,机场,美军的车队等等,而且在空战中的损失也不小。3.7%的战损率已经算是相当的低了。更重要的是,战术航空兵在这三天地行动证实了一点,那就是在对付美国的军事目标的时候,战术航空兵,特别是那些挂着炸弹,执行轰炸任务的战斗机能够挥出更好的作用。
罗云冲也很快就现了这一点,二日晚上,他命令战术航空兵继续加强轰炸行动,同时还从后方抽调了十个“游隼”式战斗机中队,以及八个6航的战斗机中队替换下了部署在古巴的战略轰炸机部队,加强了战术轰炸的力度。随后,他还命令一批已经完成了改装的“游隼”式战斗机挂上炸弹,去对付更远处的美军军事目标,扩大战术轰炸的范围,利用战术航空兵来摧毁美国东南部地区的军事目标。
可以说,到此时,帝国航空兵的作战行动才走上了正轨。到十一月十日的时候,6战队建好了四座新的大型野战机场,部署到古巴地区的战术航空兵规模迅过了2ooo架,而当时美国部署在佛罗里达,以及相邻地区的战机总数也不到2ooo架,帝国航空兵次在作战飞机的数量上过了对手。也正是因为战术航空兵的全力出动,韩绍锋的6战队工程兵才能够加快在巴哈马群岛上的施工度,而随着战术航空兵进驻巴哈马群岛,其打击范围进一步扩大,优势也进一步的转向了帝国航空兵。
同期,罗云冲手里的战略航空兵的实力也得到了扩充,十一月五日,罗云冲最需要的东西到达了巴拿马。一支拥有5o艘运输船的船队为他送来了足足12oo架“狼鸠”式轰炸机,这些轰炸机都是被拆成了几部分之后装船运过来的,因此先要在巴拿马的机场完成组装,然后再部署到前线去。
两日后,另外一支船队到达了巴拿马,这支船队迅通过运河,其目的地是圣地亚哥,在45艘运输船上全部装载着轰炸机所需要的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