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在这一年之内,唐帝国既能够击败美国,还能够完成经济转型,在战争结束后就迅的恢复到平常状态。
在得出了这个结论之后,德国与波斯帝国的态度就开始转变了。可问题是,此时唐帝国的态度反而强硬了起来。在德国与波斯帝国参战的问题上并不那么热心了。这也算得上是外交上的一种普遍现象吧。而德国与波斯帝国要想插足战后的美国事务,那就必须要敢在美国投降之前参战,不然的话美国就会成为第二个英国。而要想让唐帝国做出让步,除了在谈判上降低条件之外,还得向唐帝国施加压力,拖住唐帝国战略轰炸的步伐,降低战略轰炸的打击力度,最终让唐帝国接受德国与波斯帝国出兵美国的事实。
芬兰在此时提出唐帝国对美国的战略轰炸违背了《日内瓦公约》很明显。就是德国想限制唐帝国对美国的战略轰炸规模。帝国外交大臣自然明白这层意思,至于让不让步,那是相说了算的。
也正是同盟国在此事上出地反对声音,让薛希岳等帝国高层在决策上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毕竟帝国不可能忽视所有的反对声音,而且为了同盟国内部的团结,帝国在某些政策方面是必须要做出让步的。
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要不要继续针对美国的大中型城市进行轰炸,还是应该将轰炸目标转移到军事,以及准军事目标上去。比如工厂。交通基础设施,军事基地等等。可是薛希岳心里也很清楚,针对平民的战略轰炸所起到的打击效果。以及政治效果是最为明显的,而且轰炸机部队的损失还可以得到控制。
一月中旬,薛希岳在与德国,波斯相通过电话,确定在一月底召开一次同盟国脑会议之后,他才做出了最后地决定,即继续轰炸大中型城市,以打击美国东北部地区为主,打击军事目标与准军事目标为辅。不过,当时薛希岳没有急着给罗云冲下达命令。而是在一月下旬的时候飞赴德黑兰,去参加了同盟国脑会议。
这是同盟国集团在战争结束前召开的最后两次脑会议的第一次,而会议上主要讨论的就是怎么击败美国,以及各同盟国应该在战争中做出什么样的贡献。而当时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统一同盟国集团的口径,将更多的国家团结起来。
一月三十日,薛希岳与德国,波斯帝国相进行了三巨头的闭门会谈,这次会谈将直接决定用何种方式击败美国,以及三巨头在对美作战上的最终态度。
最终会议上。同盟国集团达成了几项最重要的协议,一是重申美国必须无条件投降,同盟国集团不会与美国进行任何形式的投降与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