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唯有船只在劈波斩浪之际,将些许浪花震碎泯灭。
古里是大明对这里的称呼,而在葡萄牙人的口中,这里被称为科泽科德。
这块地方,自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崛起后,就是多方争抢的对象。
在宋代典籍中它被称为南毗国,元代古籍中称为“古里佛”。
当然,古里有着古老的历史,在中原南北朝时期,这里就已经成为著名的港口了。
阿拉伯人和中国人在这里从事香料贸易,这座港口城市逐渐开始繁荣起来。
直到宋代,这里分裂成为众多城邦,北宋的海商们开始在这里贸易香料。
由于古里在海岸上优越的地理位置,从宋代到近代,它都是当时世界上比较重要的海上贸易中心。
大明洪武年间到永乐元年,明朝也多次派遣使者访问古里,之后在郑和下西洋时,郑和在当地修建了官厂,并长期驻兵。
根据随郑和下西洋的翻译官马欢所著《瀛涯胜览》记载,古里国人分五等:回回、南毗、哲地、革令、木瓜。
永乐五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到达古里后,当地的国王也接受了明成祖朱棣诏封古里王的敕书和诰命银印,因此大明成为了在此地第一等的人种。
不仅是古里国王,南部城邦的各个头目也都接受升赏品级冠服,以至于郑和还在古里立石碑亭纪念:
“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只可惜,随着郑和下西洋的中断,西方人在半个世纪后开始入侵。
葡萄牙人多次镇压当地的土邦,在这里建立了城堡,而万历年间,荷兰人也开始在古里发展贸易,葡萄牙力量和影响开始退色。
直到明军收复锡兰岛,各国商人也纷纷涌入了该地,导致眼下这里地盘虽然不大,但却是南亚半岛上,欧洲人最多的地方。
此时的古里的港口前,望着远去的武装商船,港口上密密麻麻的人群正在望着渐渐消失在天际的商船,不时地做出招手的动作。
可是等到船队彻底从眼前变成小小的黑点时,众人才不由得恋恋不舍地回过头来,眼中透着些许迷茫。
实际上,站在码头前的众人并非寻常百姓,而是欧洲各国东远东公司在南亚的高层人士。
他们堪称是这个时代里真正的探险家,为了求取财富,不惜远离故土万里,来到这气候迥异的南亚地区,作威作福,肆意妄为。
可是,这些已经是过去的老黄历了,因为对于如今站在港口前的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