虏囚犯,以及触犯《大明律》必死的囚犯外,在北方并没有多少人可以供大明作为劳工使用。
从天启六年到眼下,北方的水泥场只建立起三百七十二个,平均每个工场有五百囚犯,年产二百六十余万石。
其中有近二分之一的产量在北直隶,而北直隶积攒一年的一百三十几万石水泥,都砸在了这条水泥路上。
换算过来,大明的水泥年产量达到了一百三十万吨,差不多是一九二十六年美国十四分之一的产量。
只是,这种换算方法其实并不代表什么。
因为大明能保持这样的产量,是建立在有大量牵扯囚犯劳作的情况下,是建立在有一百二十多万人共同劳作的局面下。
一旦这一百二十万人陆续去世,那么大明的水泥产量依旧会骤减。
因此,要想让大明的水泥产量节节攀升,那就必须做到半工业化。
蒸汽机必须要应用上,而这一步不是那么简单的。
可如果在这一百二十多万囚犯劳改结束,或者去世前,大明还没有办法做到的话,那就只能把水泥场推广开来,严格要求各地百姓工人佩戴口罩了。
不过到那个时候,修建水泥路的成本会翻上五六倍,因为眼下的水泥是没有人工支出的。
大明需要付出的不过就是让他们吃饱饭罢了,而获得的是每年一百三十多万吨的水泥。
按照“京津府道”的标准,大明每年的水泥产量可以修建大约四千三百里府道。
府道修建的砂石铁料和水泥都是几乎免费的,只有以工代赈那每日微不足道的工钱支出。
不过即便如此,修建一条水泥路还是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经历。
就拿眼下的“京津府道”来说,从动工到现在,一共用时三个月,二百五十四个点同时开工,动用民夫七万三千人。
这还是建立在曾经官道的基础下,如果重新挖出一条道路的话,或许时间会延长到六到八个月。
总之可以看出,眼下限制大明的不是人力,而是物力。
“殿下、汇总出来了,今岁两京一十八省一共修建府道、县道、乡道三千九百里。”
“其中旧港修建一千七百里,云南、贵州、四川、交趾、两广和琉球一千七百里,北方合计修建五百余里。”
“工部共耗费二百三十七万六千余两银子,前后动工二百余万人……”
当朱由检还在沉思时,在马车里汇总和大明诸省水泥道路建设的王承恩一边说,一边抱着厚厚的文册走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