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朱楧只带着小欢子,跟着五名锦衣卫小旗,
乘着一辆马车向北而去。
出门前,朱楧最后看了一眼大明皇宫,
跪下来磕了三个头,
然后一转身上了马车,
开始自己的四千里路远征。
马车从应天城十三个城门的观音门向长江燕子矶码头而去。
在那里朱楧将渡过长江,到达扬州。
从扬州沿着大运河到徐州,
再从徐州到洛阳,从洛阳到西安,
再从西安到平凉府,
从平凉府到兰州,从兰州走河西走廊到甘州。
这四千里路,三个月时间,必须日夜兼程才有可能按时到达,
如果路上有一点波折,
等着朱楧的必将是更严厉的惩罚。
朱楧相信这一定是有人推波助澜,
而且自己一上路,
五个锦衣卫的小旗就慢慢腾腾,磨磨蹭蹭的。
一看这架势,
朱楧就知道这几个人也必然被收买了。
好在,自己早就有了心里准备,
也就没有催促这些人,
表现的和同龄人一样,四处好奇的打量着眼前的风光。
一种懵懵懂懂的少年心态。
一行人来到了燕子矶码头,那里有预先包下的客船。
码头上的人们一看几个锦衣卫护卫者一个年轻人走了过来,
全都避开不敢靠近。
朱楧站在燕子矶码头上,抬头看了一眼燕子矶上的亭台。
“走,小欢子,上去,看下这浩浩长江的风光。”
朱楧没有理会几个护卫,
一抬脚就向燕子矶上的观音阁走去,
那里不仅能看到万里长江的迤逦风光,还能欣赏一下老朱的诗句。
说起来粗通笔墨的朱元璋,一生也就是这首诗拿的出手。
朱楧站到高处,四目所及,一片风帆影绰,
欣赏了一会长江的波涛如旧,
朱楧信步来到观音阁里,只见墙壁上题有一首御诗,正是朱元璋的《燕子矶》: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这首诗文采无多,可是依然有帝王家的胆识和气魄,
更是有不俗的构思和妙想,
所以,诗的旁边有很多人在此赏析。
朱楧读了此诗,一时豪气大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