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小行星虽然相比起地球来说只能算是一粒尘埃,但它还是太大太大了。它所携带的能量也太过庞大,速度也太快。
以人类现如今的技术,无法做到令搭载着氢弹的火箭与其精准相遇。也即,将氢弹发射到这颗小行星那里去都不可能。
就算人类拥有合适的火箭,可以将氢弹发射到这颗小行星那里去,氢弹的威力也太小,不可能改变这颗小行星的前进轨道。
「防灾指挥部得出结论,以人类文明当前科技实力,无法对这颗小行星施加任何有意义的影响。我们只能听之任之。」
陆铭很早就得出过这个结论。但陆铭的结论并不严谨,也未经过严密的计算,大部分只属于直觉范畴。现在,防灾指挥部得出的这个结论却不相同。
它足够严谨,有大量的数据与证据作为支撑。这个结论,不容推翻。
他们说没有办法,那就是真的没有办法。
陆铭微微叹了口气。
….
他何尝不希望那些大科学家们,在各个领域都具备顶尖智慧的人们能找到自己所想不到的办法。但现实却是,谁都没有办法。
来自于防灾指挥部的消息还在继续。
「指挥部策略转变,从抵御可能的小行星撞击,转变为,如果撞击不可避免,则尽可能保留人类文明遗产,延续人类文明。」
指挥部的这个声明,措辞极为严谨。其中所说的并不是「降低损失」,而是「保留遗产」。
很显然,指挥部明确认为,一旦撞击发生,整个文明都可能覆灭,还何谈什么降低损失?能多保留一点东西都算是万幸了。
其中的悲观意味不言自明。
「指挥部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前提,必须要精准、密切、实时监控该小行星的前进轨道。只有收集到足够的数据,才能尽快确认撞击究竟是否会发生。撞击如果发生的话,撞击点又在哪里。
唯有确认了撞击点,才能通过撞击模型,计算出受影响最小的地方在哪里。唯有在那里,才能尽可能保留下文明的种子,确保文明延续下去。」
此刻,这颗小行星距离地球还有一亿多公里的距离。时间则还有五天左右。
一亿公里的
距离并不算远。这颗小行星之前一段时间的精准运行轨道数据,人们手中也有。
但就算如此,最终撞击是否会发生,仍旧无法百分之百确定。
因为接下来的航程之中,这颗小行星的轨道仍旧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