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却因李傕权欲熏心,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由此引发南郊之战。平定长安后,李利手握数十万雄兵,完全可以位极人臣,执掌天下牛耳,却又顾及李傕养育之恩,再度将让位于李傕,甘居其后。若非李利扬州之行传言其遭遇不测,促使李傕显露异心,策动长安之乱,恐怕李利至今还在李傕之下,不会过早地暴露其图谋天下之野心。然而,不管李利是否刻意为之,事关功名霸业尚能对其叔父如此礼遇厚待者。四百年大汉王朝中并不多见。仅此一项,义者孝悌,李利受之无愧。
李利的雄主与枭雄之名,与我主相同。自不必多说。此乃属下就事论事之言,若有偏颇,请主公宽宥。”
说完这番话后,程昱心里着实忐忑之极,甚至有些懊悔自己生性太过耿直,在自家主公曹操面前说了李利这么多好话,实在是愚蠢之极,太不明智了!
然而,程昱并不知道,这是曹操第一次听到如此正面的关于西凉李利秉性的一番说辞。并且有理有据,言之有物,并非刻意美化,也没有蓄意夸大其词。而这一番客观的评价,让曹操莫名联想到自己的生性品行。自己也是至情至性、有情有义之人,对天子没有多少敬畏之心,却始终忠于大汉民族;狡诈只是为了适应乱世中的生存之道,冷血无情也是逼不得已的无奈之举。尤其是李利对其叔父李傕所做的一切,易地而处,以己度人,曹操自认自己做不到。而对他触动最大的恰恰是李利的孝悌之心。
然则,触动归触动,却不代表曹操就此对李利心生好感。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李利几乎没有致命的缺陷,反倒愈发加剧了曹操的警惕之心。因为像李利这样几乎挑不出明显缺陷的人,古往今来只有一种人具备这些条件。那就是历朝历代的开国帝王,也只有开国帝王才能赢得大多数人的认同,甚至是敌人内心深处的敬重,从而赢得人心民心,建立不世霸业。
当然了。在当下乱世之中,心怀不臣之志和对天子不忠却是算不得缺陷。因为天下十几路诸侯都有不臣之心,曹操自己也有,至于敢不敢亮出旗号称王称帝,则是由自身实力决定的。实力不够强大,纵然有野心也不敢暴露出来,否则就是自取灭亡。
“曹某为何要与之合谋,利弊又如何”这是曹操三问之中的最后一问,也是程昱能否说服他改变发展思路的最关键一步。
对于这个问题,程昱早有思虑周详,成竹在胸,因此他不假思索地说出这样一番话。
“事实上,主公并不是非要与西凉李利结盟,而是有必要与当世数一数二的诸侯霸主妥协,在自身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