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卿道:“方倒是挺方的,而且主意很大,就是没方多久。这孩子从小被惯坏了,做事比较任性。”
朱元璋嘴角一撇,如同当年两天要不到一口吃的一样委屈起来,问道:“没多久是什么意思?”
李长卿感慨道:“说起来那时候大明早已是兵强马壮,几近天下无敌,北境边塞大藩王镇守,鞑子瓦剌的铁蹄别说入侵中原,连长城边境都不敢进。
“但是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便开始削藩,不带喘气的削,一年削掉五个,这都没什么,可他先挑弱的下手,那些个强的不愿意坐以待毙,于是燕王借了宁王的兵,一口气把建文朝廷一窝端了。”
听他说完,朱元璋两眼一翻,一口气没上来差点晕了过去。
李善长一边轻抚朱元璋胸口,一边咬牙切齿指了指李长卿:“你呀你!”
李长卿看着这个被自己不到十分钟,三言两语就干倒的洪武帝,心里一阵感慨。
他知道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上不是没有先知者出现,很多人天生具有短暂预测未来的能力。
情知有些事危险,还是照做不误。这可能就是历史的不可逆。
比如朱元璋现在知道朱允炆要削藩,会在其后很多年里,谆谆教导他不要轻易削藩,朱允炆满口答应。
可朱元璋一死,还是照削不误。
因为无论谁登基,面对北境一群手握重兵的藩王,夜里能做好梦?
朱元璋是他们老爹,天然的威严摆在那里,儿子们不敢异动。
但他一旦不在,藩王谁服谁?
干仗是早晚的事。
朱允炆只是在错误的时间里做了正确的事。
他一个晚辈,管不住叔叔们,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很可能四分五裂。
从这角度来说朱允炆还是有功劳的,他及时避免了大明分崩离析的场面。
“他为什么要削藩?那些不都是他的亲皇叔吗?”
朱元璋捶胸顿足,他心心念念大明千秋万代,才刚一死,儿子和孙子就窝里斗了?
“这也不能全怪他,陛下给他留下一个封建王朝最大的难题,一个帝国分封三个藩王已经是后患无穷,您这倒好,一家伙弄出二十多个藩王,而且都是奔着最大化去的,他们到了封地,大肆侵占田地,扩充卫队,换谁当皇上能睡踏实?”
“那也不能上来就削藩啊,他就不顾及一点血脉之情?”朱元璋情绪有点崩溃。
“血脉之情在皇权面前值几个钱?陛下你开局一个碗,那是大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