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69章 书院(3 / 4)

,这城府实在是高。

书院很快就成立,并且招收学员。

清晨,铜钟声铛铛响起。

但是不行,或者是坐着牛车来的学员只有寥寥几个。

当中有几个都是成廉、魏越他们几个武将次子、庶子。

吕布当然也明白学员家长的担忧。

汉代文具虽然已有缣帛、纸、笔,但是使用并不普遍。

在书写出版相当困难的年代,大师们的经说讲解是很难写在简牍竹卷上的。

多是师师相传。

想要学习知识就必须从师。

经师讲学也就成为汉代大学的主要教学形式。

当初秦始皇焚书坑儒。

儒家学说遭到严重破坏。

后来秦灭汉立,一些幸存下来的儒生靠着记忆背诵出四书五经,用隶书记录并整理出来,被称为‘今文经’。

到了汉武帝、汉成帝时期,拆孔子的旧居室,在墙壁中发现了用古文字写的《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多种儒家典籍。

河间献王刘德收购到了古文书写的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诗》、《春秋左氏传》等多种儒家典籍。

学习古文典籍的学派,被称为古文学派。

古文典籍和今文典籍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两者互相指斥对方为伪书。

由于没有统一教材,这方面的纷争一直没有平息。

至东汉熹平四年,蔡邕有感于经籍距圣人著述的时间久远,文字错误多,被俗儒牵强附会,贻误学子。

于是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人,奏请订正《六经》的文字。

汉灵帝予以批准,蔡邕于是用红笔亲自写在碑上,让工人刻好立在太学的门外,这就是中国第一部石经“熹平石经”

初步解决了统一经书的问题。

经学的问题算解决了,但是两派学者研究的方式方法方向也不尽相同。

加上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各家各门对经书的含义理解有很大不同,渐渐就形成了儒家著名的经学和家学。

传经时以汉初立为博士的经师的经说为准的就是经学。

师所传授,弟子一字不能改变,界限甚严,称为家法。

这两派都坚信自己注解才是正统,指斥其他家是伪学,各家势如水火,相互攻击。

吕布建立的长安书院可没有一个能压的住场子的经学家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