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上了一些酒水和茶叶,开车离开市区,沿着道路来到这里的乡下。这里因为气候与国内差不多,农田里种着大片大片的小麦。
这里的麦子再有二十天就可以收割了。她想过了,就在麦收时节,过来看他们收割与耕种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选出自己需要购买的机械。
她开车来绕着一个个农场外面的道路,缓慢地行驶着,观察着。
吕明华大姐说过,这里有些农场主也有一些同胞。以前来这里时都是为了逃避战争,来到这里,有的继续开办工厂,有的买农场。曾经在华人的协会的带领下,为支援国内捐钱捐物。可是这几十年,有些企业没跟上科技的发展逐渐衰败。
当她看到一个最大的农场,在田里的人就是自己的同胞。她把车停在农场大门外,走进了敞开的院落。
看到一位花白头发老人,正在一棵树下的一张躺椅上打盹。
听到狗叫声立马惊醒。睁开蒙眬的眼睛,打量着这个不速之客,当他看清是祖国同胞时,缓缓地站了起来,问道“你是华夏人吗?来这里有何贵干?”
张婉茹不想亮明自己的身份,飞快地编了一个善意的谎言,笑着说道:“我是过来探亲的。听说这附近,有好几个农场主人是华夏同胞,所以就过来瞧瞧。您老这个农场很大呀。”
老人微微皱眉,说道:“这个农场只有五百亩是我的,其余的八百亩的主人,住在那座别墅里面。他去参军时拜托我们种植。”
老人看到张婉茹朝别墅望去,见到从祖国来的人,心就感到很亲切,笑着问:“你要不要进屋喝杯茶?我们在这里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个亲人。”
“好的。我正好口渴了。”
老人朝着房间走去,张婉茹跟在他的身后,打量着破旧的二层楼房,看向去最少也得有几十年了。几处的墙皮已经脱落。
走进房间,就看到里面收拾得非常干净。笑着问:“大伯,家里就你一个人吗?贵姓呀?”
老人忙着烧上水,把茶壶洗过后捏了一点茶叶,放进了茶壶里。边回答:“我姓杨。我老伴去世好几年了。有一儿一女,女儿在城里上班,我和儿子儿媳管理农场,农忙时还会雇几个工人。唉!现在经济不争气,去年的粮食还有没卖出去的,现在马上又要收获了。”
当水烧开后,老人把热水倒进茶壶里,开始讲述他在国内与来到这里的经历。
张婉茹从他说汉语的口音中,也猜出他是海城地区的人。他们家以前在海城也是数得上大企业,制造纺织设备等机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