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样的后果,我真的不敢相信。”
那老头子笑道:“你觉得即便你说出了真相,世界上还会有多少人相信你呢?当年禹王也好,冉胥也好,就是因为过于看重了这一点,所以才会拼命地掩饰这一切,事实上,千百年以后,谁还会在意真相是什么呢?人们只愿意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而不会去接受令他们痛苦的事实。”
我点了点头,若有所思,我发现这所谓的终极可能并不是一个不可触碰的“雷区”,它的存在倒像是一个“深渊。”尼采(注释1)说过:“当你凝视着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注释2),如果不深入的解读,只做浅层地分析,深渊大概就是指自我的内省——当你看到了足够多的恶,对自己内省足够深的时候,你会看到那水面上倒影的一双眼睛在看着你,如同看怪兽一般地看着你。这一点,我现在终于有所领悟。
“可是,这葬龙坑底的秘密到底是什么?总不至于,幕后之人是冲着这第三个秘密而来的吧?”我摇了摇头,否定了自己的答案,“应该不是,他们的目的应该很单纯,他们希望获得永生,只是因为贪婪,而不是所谓的救赎!”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人,已经不再是“完完全全有道德的”人。站在深渊中,往外做最邪恶的窥视,除了并深渊凝视的人之外,还有不愿意去瞥一眼深渊的人,他们有着一颗最“坚硬”的心,就如同是恶魔一样,只尊崇着自我的执念。
“与魔鬼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魔鬼。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我明白了。”我猛然间发现自己从一开始就错了,当我想要得到这里的秘密时,正好让自己被自己的执念所控制,如同一个魔鬼一样,而事实上,那些凝视深渊的人,或者压根不愿意被深渊凝视的人,他们所在做的正是与他同样的事——执念。
这一效应的简而言之是由于主观认知通过信心影响人对困难的看法,去克服你相信能克服的困难,同样会被你认为无法克服的困难击倒。最后一点点把自己塑造成为外界认为你本该的样子。
“我其实根本就不需要进来,我所走的每一步,都是被自己的执念所蒙蔽了......”
注释:
1、尼采: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