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亲政后,由于慈禧不愿意放权,以皇上亲政伊始,诸事生疏为理由,规定凡是经过皇上朱批的奏章和军机草拟的谕旨,事后都要送到储秀宫,由太后复阅以资慎重。因此虽然军机处已经定下了封赏刘坤一、长顺和冯华等人的谕旨,这道奏章还是照例被送到了储秀宫。不过因为皇上事先已经请示过她,慈禧只批了个“知道了”,就算是恩准了。
由迁升冯华引起的一场风波,终于就这样暂时风平浪静了,可对于中日战争“是战还是和”的问题却在军机处中引起了一场更大的争论。而已经偏离原有轨道的历史车轮,由于鞍山、牛庄、营口和田庄台得以保全、长顺调任盛京将军(历史上,本来是由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调任盛京将军)和吴大澂等人没被革职反而得到封赏,而朝着偏离的方向继续地向前滚动着。
义勇军在“辽河平原战役”中的三战三捷,不但遏制住了中日开战以来清军连战连败的颓势,使低迷的大清国势为之一振,而且亦为义勇军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赢得了有利的条件。上至帝王贵胄、封建士大夫,下至工商学子、贩夫走卒,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冯华和他的义勇军所取得的出色战绩交口称颂,一时间朝野之间主战的言论又空前高涨起来。
其实,早在1895年2月13日,原先的和谈代表张荫桓和邵友濂被逐回国后,清政府就重新下达了以李鸿章为头等全权议和大臣的任命,并同时下令开复李鸿章的一切处分,赏还了顶戴花翎和黄马褂。
这一段儿时间,主战派与主和派本来就围绕着割地和赔款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现在由于“辽东大捷”的出现更是让两派之间的争论白热化了。
3月10日,军机值庐的所在地隆宗门五间房。
激烈的争论已经是第三天了,对于“是战是和”几位军机大臣还是没有辩出个所以然来。
“诚然此次辽东大捷给了倭寇以极大的重创,可我军的损失也极大,只能说是一场惨胜。先不说魏光焘、李光久和依克唐阿所部在此次战役中的惨重损失,就是我们倚为长城的冯华所部,三战之后伤亡率也高达两成多。虽然朝廷在辽东的兵力仍占上风,可除了冯华的远征军,其他各部的战斗力又能有多强,这可不是仅凭几场胜仗就能改变的。况且辽东并不是日军的进攻重点,他们的主力完全集中在了山东。我军在山东战败后,直隶平原已无险可守,京畿也暴露在日寇的刀锋之下。如果战事再起,谁能保证我国不会遭受更大的损失?谁能保证如此有利的和谈局面能够再次出现?”针对刚才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