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情绪,翁同龢劝慰光绪道:“如今既然御押已签,条约已定,一切都已成为事实,皇上就当痛定思痛,‘下哀痛之诏,作舍旧之谋’,奋发有为,以雪斯耻!”
擦了擦眼中的泪水,光绪点点头:“这一切朕都明白,只是每每想起这些事就让我心头郁闷异常、难受之极?我就不明白,凭我堂堂中华大国怎么连个小日本也打不过?难道真的是大厦将倾,毫无办法可想了吗?”
看到皇上还在为条约的事苦恼不已,翁同龢不由得想到了冯华。他将话题一转:“皇上,冯华来了。”
闻听此言,光绪马上来了精神:“噢,冯华终于来了。翁师傅,赶快宣冯华进宫,朕要见他!”
“皇上龙体欠安,依老臣之见,召见冯华也不急于这一天、半天的时间。”翁同龢劝道。
“冯华学自西洋、忠心报国,辽东破敌更是尽显其大将之才,朕思贤如渴,急欲见他久已!”光绪十分兴奋,苍白的脸上露出了一抹淡淡的红色。
担心地看了一眼皇上,翁同龢应道:“皇上,臣已经见过冯华了,此人仪表、谈吐和见识俱都非常出色,确实乃绝世之材。而且,在台湾问题上,冯华还有一个设想,或许能够亡羊补牢,稍微挽回些许不利的局面。”
翁同龢的这句话就如同一剂“十全大补丸”,立刻就让光绪的整个人都焕发出了一股异样的神采。他急切地问道:“翁师傅,到底是何办法?赶快说来听听。”
当下,翁同龢把冯华对中日目前形势的分析以及“秘密资助志愿军渡海援台,拖垮倭寇”的设想详细描述了一番,最后又补充道:“皇上,臣以为冯华对形势的把握以及敌我情况的分析都极为准确。《马关条约》既然已经签字盖章,就不宜贸然毁约,否则很可能会招来泰西列强的不满,并给他们以可乘之机。如能在台湾做活这个眼,就成了这盘棋能否反败为胜的最后机会。臣也认为,只要能利用台湾各界反对割台的力量,把倭奴长期拖在战争的泥潭里,用不了太久倭人的经济必然支撑不住,这场战争最终‘鹿死谁手’还真的不好说呢!只不过,具体该如何援助台湾,还应该从长计议,不能让人抓了把柄去。”
犹如拨云见日一般,光绪压抑的心情由于这一线希望的存在豁然开朗起来,他站起身激动地说道:“只要能保住台湾、澎湖,只要能打赢这场战争,就是付出再大的代价朕也愿意尝试!”刚说到这里,光绪猛然感到一阵眩晕袭来,身体晃了几晃又坐回到了龙椅之上。
“皇上,皇上……来人呀!赶快叫太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