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不断提升,眼看就要破两千了。
张扬赶紧下播,耳提面命的让徐杰把商品下架了。
因为再不做点什么,【功德+1】估计要上逗音商城的畅销榜。
到时候不知道的还以为,如来佛祖入驻逗音了。
……
之后的几天,张扬把直播逐渐当成了副业,每天就播两个小时。
重心转移到了“文物入馆仪式”上。
从海报设计、到活动的日程安排,他都亲力亲为。
这也是汪国声的意思。
他建议张扬把整个活动从头到尾的感受一下,说这是每个博物馆长必须经历的。
刚好,新一批的借展文物也要到了。
等青铜剑的入库仪式举办完,紧接着就是借展活动开幕。
“到时候,直接把背景墙换一下就行了,主展台可以沿用。”
张扬在海林博物馆外,和何馆员商量着现场的布置。
“媒体那边怎么安排?”何馆员问他:“要给双份的钱吗?”
“不用,准备两次盒饭就够了。”
“入库仪式需要花点钱宣传,但后面的借展活动,有前几次的口碑在,多少人都等着呢。”
虽然海林博物馆目前经费充足,但张扬却没打算浪费。
主要还是传统媒体的引流能力太差了。
要不是汪大师提醒张扬,博物馆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他都不想花钱请记者写报道。
直接去小红薯或者逗音,找大V写篇软广,诸如:
“集美们,在临海就能看羊城的珍贵文物,错过一次要再等十年……”
效果肯定比某某日报的官方公众号上,那些阅读量不到一千的文章,效果来得好。
想什么来什么,张扬刚腹诽了两句,就看见一辆印着临海日报标志的媒体车,从大马路上开了过来。
张扬和何馆员对视一眼,不约而同的问对方:
“你约采访了?”
“没有啊,我又不接受采访。”何馆员摇了摇头。
“我也没有啊。”张扬看向媒体车。
不速之客?
黑色的车窗玻璃慢慢摇下,一个脸圆圆的美女笑着冲他挥了挥手。
张扬认识这个人,是临海日报的记者,姓徐。
好像是临大新闻系的优秀毕业生,张扬入学那年,这位记者刚毕业。
之前第一次办借展活动的时候,她来采访过,那张圆乎乎、带点婴儿肥的脸很有辨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