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变成了:我要活着回去,只要活着回去就是幸
上过一次高山的人,当时在山上的想法就是能活着下去,以后永远也不想再进山了!
当下山后看见公路时,有种孤舟漂泊大海看见了陆地的安全感,悲喜交加的心情难以言表。
在利润丰厚的珠宝业,采玉人并没有得到多大好处,像这几位采玉人,辛苦劳累了2o多天,扣除盘缠后,每人仅分到了千把元钱。
这和他们忍受的苦难、面临的危险、艰辛的付出相比,与流通领域和收藏领域的和玉石玩家相比,采玉人的收入实在是太微薄了。
而在这里打持久战,就得安营扎寨,举家上阵,刚才那座小型宿营地有妇女存在,那肯定就是一家寻玉人。
老胡对这里的地形很熟悉,自然知道拿出隐秘的宿营地,不过那边的地形狭小,不适合大部队宿营,所以他才没有去那边,而是选择了另外一边比较大的一处小型峡谷。
在这山中,最困难的就是住宿和吃饭,特别是吃饭,外地人是很难适应的,因海拔太高,水7o度左右就开了,就算是用高压锅蒸米饭,米饭都是夹生的,就算是外边再烂,里边还是有点硬,难以下咽。
在山里住上十天半个月,哪一个人也得瘦1o2o斤,这样的困难,外地游客一般是很难适应的。
所以采玉是极其艰难的,在这里,就有因为采集极品羊脂玉,曾让采玉人家破人亡的故事。
传说,任孜.拓古提一家住在海拔5ooo多米的昆仑山脚下,家里世代采和田玉。
任孜有一块爷爷传下来的“标准玉”什么玉石只要与它相对照比较,优劣立判。
1988年的一天,任孜和兄弟们一如往常上山采玉,发现一群苍鹰在白玉河源头久久盘旋。
而在苍鹰的脚下,任孜发现了白玉原料,他们用工具将石头外皮剥开一点,就看到羊油一般娇嫩欲滴的白玉一角。
任孜立即掏出“标准玉”对比,发现两块的成色不差分毫。
任孜和兄弟们还来不及在石头上做标记,山上突降暴雨,山谷顿时涌来滚滚洪流,他们只能全身贴在岩壁上“求生”。
一个多小时的山雨结束时,任孜骑的毛驴被冲走了,最小的一个兄弟也在慌乱中被泥水冲走,那块玉石更是不见踪影。
在昆仑山上,一年只有3个月可以行走,其他时间都是大雪封山。
等任孜再次找到那块玉石时,已经是6年后。1994年,任孜扎木排顺山溪费时8天才把玉石运回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