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会北宋国都东、京城。
公元前364年,战国时期的魏惠王迁都开、封兴建了著名的大梁城,此后2200多年间,历代统治者在这块土地上又建起了唐汴州城、北宋东京三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
战乱与河水泥沙一次次将这些辉煌一时的名城掩埋,人们又一次次地在原址上重建家园,掩埋在泥沙深处的座座古城,就“叠罗汉”般叠加起来。
北宋王朝在开封建都长达168年,当时的国都东、京城却在盛极之后又神秘消失。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都城之一,寻找它的下落,一直是考古工作者的目标。
梦寐以求的机遇终于在1981年出现:在开、封龙亭湖底清淤过程中,规模宏大的明代周王府遗址突然浮现。
据史书记载,周王府是在宋、金皇宫基址上修建起来的,但周王府的下面。真的埋藏着一座千年皇城吗?
大规模的“宋城考古”从此拉开了帷幕,东、京城终于呈现在考古工作者面前。
考古发掘情况表明,北宋东、京城是一个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由内向外依次筑有皇城、内城、外城。并各有护城壕沟的都城。
它不仅城高池深,而且墙外有墙,城中套城。
周长近30公里、面积达50多平方公里的外城遗址全部淤埋于地下2米~8米的深处,在对外城西南角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外城城墙仍残高8.7米。城墙底宽34.2米,顶宽4米,版筑的城墙异常坚硬。
在寻找宋城的过程中,还意外发现了很多上下叠压在一起的其它城址,由此撩开了传说中开、封城下“城摞城”的神秘面纱。
在今日开、封著名的龙亭景区地下约8米深处,是北宋东、京城的皇城遗址所在地,它分别与金皇城与明周王府紫禁城遗址相叠压。
内城是东、京城的第二道城墙,它在唐代汴州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成。
考古勘测还表明,北宋内城较现存的开封明清城略小,其东西墙坐落在唐汴州东西墙之上。上层又与明清开封城相叠压。
其南北墙则分别处于今开、封旧城区南北部一带,残墙距地表10米~12米。
为探明宋金城墙的结构和叠压关系,考古工作者在宋内城北墙西段进行了考古发掘。
发掘情况表明,明、金、宋三座城墙自上而下叠压在一起,城墙虽系夯土版筑而成,但夯层、夯窝均有明显区别。
明周王府萧墙遗址至今大部分保存完好,淤埋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