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车,安上小铁轨,这样出土的进度就快多了。
正当发掘人员按小石碑所指方向劲头十足地挖掘时,一道难题又摆在他们面前:从隧道门一直探寻的砖隧道中断了。
按理说顺着砖隧道应能找到入口,但隧道为什么到此中断了呢?
要想解开这个疑团,还必须向里探寻。
于是工作队决定按小石碑指的方位再开一条探沟。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向西开的第三条探沟开挖不久便发现两道东西走向的石墙,两墙南北相隔8米,用花斑石条砌成,由1层至17层向西斜下,全长40米,这便是较砖隧道更高一档次的“石隧道”。
不久,在“隧道门”刻石下面,果然露出了一个用城砖起券的大门。
发掘人员没有将此门拆通,而是在韩孔雀的指点之下,另外开了一条直线通道,从这里向里掘进一丈的距离,就是通入地下玄宫的第二条隧道,也是最后一条隧道――“石隧道”。
此处至玄宫前面金刚墙前皮的准确距离已经不远,此时整个开估队伍已经很累了,如果按部就班,今天就什么也发现不了。
第二天,民工们主动做了个木套,把这块关键时刻给他们希望的小石碑罩上,小心地原地保护起来。
这块石碑上面清楚地写着石碑距金刚墙的距离,金刚墙是地宫的防护墙,墙后便是地下玄宫,可以说找到了金刚墙,就是找到了地宫。
如果小石碑记载准确,说明再往前挖16丈,深3丈5尺,就是金刚墙了。
针对前段的发掘情况,决定加深探沟。
又一个小时过去,一名民工一镐刨下去,传出钝器的撞击声。
他用镐头轻轻刨开积土,一块石头露出来了。
此石长一尺许,宽约半尺,上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这块小石碑应该就是打开陵墓地下玄宫的钥匙,有了它,也就等于找到了地宫的坐标。
找到了石隧道,说明地宫不远了。
果然,到了石隧道尽头,出现了一道横贯南北由明砖砌起的大墙。
墙高8.8米,厚1.6米,厚厚的墙基由4层石条铺就。
石基上方用56层城砖和灰浆砌成,顶端有黄色琉璃瓦檐,这就是小石碣、小石碑所记载的“金刚墙”,确像是一个魁梧剽悍的金刚大力士把守着地下玄宫的大门。
通过工作队员的仔细观察,发现金刚墙的中央是一个圭形的砖砌门券,上窄下宽,由于陵道填土多年的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