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之明,怡王刚被送往孝陵安置,就收编孝陵卫,并给了我监军调兵、便宜行事之权,原来就是等着这一天呢。
王骥、孙原贞等人探讨半天,才清醒认识到自己手中没有军队的现实,再看看其他人,袁诚、阎礼、徐承宗、胡瑄都明白无误是皇帝的人,全闷在那里不言不语,只有一个成敬,还有些急切彷徨。
其实王骥也早给当今天子交了投名状,所以在场众人里,孙原贞态度中立,成敬立场不定,剩下全是皇帝的人。
于是王骥问道:“魏国公,您说应该怎么办?”
徐承宗回道:“现在调浙江的军队,恐怕已经来不及了。南京的新军未成,也就只剩孝陵卫了吧。
所以这事还得御马监说了算。”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看向了阎礼。
阎礼倒不怯场,当即回道:“御马监可以调动孝陵卫,但是,倭寇兵分两路,一路三四千人,从大道杀来。
一路近千人,进了山区设伏。
我本是京师西苑一个看库房的,蒙圣上恩遇,委以重任,虽万死难报皇恩。
如今皇爷将孝陵卫交给我监管,我不能冒险,若是孝陵卫折损过多,我无颜面对皇爷。
所以要么孝陵卫坚守不出,要么就倾巢而出,反正不能分兵,以免被逐个击破。
各位也知道,倭寇主力就三四千人,孝陵卫一共万人,若不倾巢出动,只派三五千迎敌的话,没有必胜把握。
万一打着打着倭寇的伏兵从侧翼杀出来,弄不好全军覆灭都有可能。
所以要么一万人全上,要么就不出去。分兵之议,想也别想。”
阎礼的态度极为坚决,孙原贞、成敬都不敢开口反驳。若是谁出主意最后把孝陵卫坑没了,即使成敬这样的潜邸旧臣都逃不过被皇帝赐死的命运。
虽然王骥的带兵能力无人置疑,但毕竟不是韩信,如今连孝陵卫的将官们都不认识,仓促上手,根本不敢保证带五六千孝陵卫就一定能战胜倭寇。
最终,经过细致的讨论,南京诸守备们得到了共识:调孝陵卫倾巢出动,迎击倭寇,以免其劫掠南京的百姓。
至于孝陵,则凑三千官军临时接替孝陵卫驻防。
虽然京营、上直卫被消耗怠尽,但毕竟是南京,三千官军还是能凑出来的。让这些人出去打仗不行,但是依靠工事固守,问题应该不大。
十月十二日夜,北京下起了秋雨。
合欢殿中,朱祁钰惬意地躺在暖暖的被窝里,左拥右抱,伴着窗外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