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友,这就是你们平时看书的连贯性不够。”
“在都穆的《都公谈纂》中曾经记载了一个故事。”
“景泰间,韩都宪雍巡抚江西,以庐陵乡贤祀学宫,昌祺独以作《余话》不得入,著述可不慎欤!”
“这话说的很清楚,当时的学宫祭祀中,其他人都凭借作品可以进入,而李昌祺因为《剪灯馀话》不能进入。”
“这是因为当时的文人视小说为下品。”
“很多人看到这里只能想到这一点,或者深入到腐儒文化害死人,却忽略了一点。”
“什么?”
“既然这里说《剪灯馀话》是下品,不能进入,那说明这里就有《剪灯馀话》的副本。”
“而且,这本书是作者自己给过去的,必然是最全面的版本。”
“也就是,如果找到庐陵学宫,必然会有这个书的存档。”
宝友们听到这话愣了片刻。
从逻辑来说,这个事情是可行的,可是现实中,谁知道这东西还在不在?
“在的。”
“庐陵学宫的地宫里面现在还有这些书。”
“当年庐陵学宫修缮,所有的典籍全部封存在大成殿殿下地宫,当做祭祀先师孔圣的祭祀物。”
“这里面,就有当时没有来得及处理的《剪灯馀话》,这些在当时庐陵学宫学子的信件和当地的县志中都有记载。”
“不过大多数人都不会注意到这些罢了。”
“如果你们看过原版就会发现,在《剪灯馀话》中记载过一个人皮灯笼记的故事。”
“说当时元代的时候有一个书生喜欢上一个青楼女子,豪掷千金寻欢作乐,并计划给青楼女赎身。”
“可后来发现青楼女只是贪恋他的财产,等到他没有钱之后,就对他恶语相待。”
“书生心怀气愤,就趁着这个青楼女外出赏灯的时候掳掠了她,把她制成了一盏灯笼,用她身上的珠宝做颜料,绘制了簪花美人图。”
“最关键的就是,这簪子上面的花和别的花不一样,是象征死亡的曼珠沙华,又叫做彼岸花。”
“而且整个灯笼在风中飘荡的时候会发出凄惨的哭泣声,时人相传,这是书生用了邪法,把女子的魂魄封在灯笼中。”
“李昌祺特别著明了,这个故事是根据真事改编,假托元代口,说本朝事情而已。”
“眼前这个灯笼的样子和记载一模一样。”
“年代、图案都对的上,所以,这就是李昌祺写过的那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