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于人参的记载,最早从三千五百年前甲骨文时期就存在,后世又在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历代中医大家的钻研之下,人参在中药材中的地位,一跃到了无可替代的地步,民间称之为“百草之王”。
《神农本草经》中对人参有明确记载:“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宋代的苏轼就是坚定不移的人参爱好者,他不仅常年吃参,更是亲自栽种人参,这一点在他所著的《小圃五咏·人参》中有体现:“移根到罗浮,越水灌清澈。”
其实不只是民间,各朝当权者对于人参同样无比推崇。
史料中有明确记载,为了确保整个爱新觉罗氏皇族一直有人参吃,顺治皇帝上位不久,即钦谕在吉林地域的原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乌拉国驻地(今吉林市地域),建立由大清皇家内务府直接管理的“打牲乌拉总管衙门”。
负责管理东北“龙兴之地”打牲部落行政事务,专门办理清朝皇室、宫廷特需的东北地区特产,例如乌拉草、貂皮、东珠、鲟鳇鱼、松子、蜂蜜等等
其中,人参就是最重要的一项,每年必不可少。
当时皇族对人参的消耗有多疯狂呢?
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皇帝为延长寿命,在驾崩之前的短短两年时间里,共服用人参359次,四等人参37两9钱。
嘉庆皇帝的皇后、嫔妃、皇子、公主等,酷爱八仙糕,那就是由人参为主料制作的点心。
慈禧太后更是每日含化一钱人参,一年噙化人参2斤1两1钱!!
....
为了确保自己项上人头的安全,连续36任打牲乌拉总管都采取高压政策,他们要求每个村子都必须出人担当“参丁”,上山挖参,如果完不成指标,整个村子都得连带责任!!
在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存在的两百多年时间里,因为人参而死的人数以千计,但也因此留下了无数宝贵经验!!
在解放前,有专门的参帮常年在山里晃荡,从开春一直忙活到落雪,一年忙活三季。
那些老前辈根据人参外在形态的不同,将之分为青草市、韭菜花市、小夹扁儿市、大夹扁儿市、明榔头市、花公鸡市、红榔头市、扫帚头市、黄落伞市。
其中最容易的时节就是红榔头市。
万绿丛中一点红,鲜红色的参籽迎风摇曳,就像珠宝一样,最是显眼不过。
因此,绝大多数放山的,都会赶在这个时间点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