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不希望这些健卒葬身中原,因为他们本该被大明朝用于开疆拓土。
冯胜讲述了刘基与朱元璋的对话,这段对话粗看之下,似乎只是刘基在单纯地拍朱元璋马屁,但假如深入分析二人说话的背景,那么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摆在了眼前……
论体量,眼下的大明手工业可以完爆整个世界。
哪怕他愿意去死,可朱棣呢?朱高炽呢?
如果仅凭分发田地,就想要得到百姓的支持,那历史上那么多农民起义就不会失败。
“后来,陛下前往定远自立门户,也要求军中以长枪来比较武艺,常常考校兵卒长枪技艺,不少兵卒因此得到了嘉奖。”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还是朱高煦没办法用分地这个政策来激励部下,因为如今的大明朝根本不缺耕地,而是缺能种地的人和畜力。
“国公……”朱高煦放下手中的,起身回了一礼。
在冯胜口中,朱元璋曾给晋王朱棡下过一道命令,其中提及军队的战术原则时,朱元璋认为使用步兵要“与骑兵并进而夹攻”,不断强调要训练进攻型步兵,而非防御型步兵。
对此,朱高煦自然想到了三府嫡长入武英殿理政的事情,不过对于他来说,这件事情根本就影响不了他。
朱高煦没有送他,而是站在屋内,看着斜阳下他那佝偻的背影,整个人都沉默了。
明军的这种步兵机动性确实很罕见,饶是朱高煦想了又想,也无法在古代战争史中找到类似的案例,只能从近代的子弟兵身上找到相似例子。
有的时候,即便他不想,但命运却容不得他。
只是他的这份心思不能表露太过明显,所以面对冯胜的话,他也故意叹气道:
“若是陛下同意将你外放,历练几年后或许能减小北边压力。”
这么一看,倒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灵璧之战后,南军便再也无法阻挡燕军脚步,仅一个月便丢失了淮河以南的所有防线。
忽的,朱高煦不知道说些什么,或者说他根本说不出来什么。
“迷糊了?”冯胜笑着抚了抚长须,看样子有些高兴。
饶是你年轻骁勇善战,治国安邦,打下大片疆土又待如何?
从前番在武英殿与朱高炽的对话中,他便差不多了解了他与朱高炽的理念问题。
可就是这少量铁料,最后却生产出了甲胄一万三千多副,马步军刀两万一千把,弓三万五千余张,箭矢一百七十万支。
“这个嘛……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