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三日的赶路,他们总算在正月十七抵达了登州城。
望着修建不久的登州城墙,朱高煦转身对亦失哈和林五六吩咐道:
“亦失哈你去衙门找官船,林五六你带兄弟们去驿站,看看傅让他们到登州了没有,如果没到就让他们在登州休息一个月再出发,这会的辽东还是太冷。”
“是!”亦失哈与林五六双双应下,在留下四名护卫后,他们便带着队伍离去。
朱高煦与四名护卫没有进入登州城,主要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应酬。
不过这不代表朱高煦无所事事,相反他带着四名护卫沿着登州城的城墙绕了起来。
登州城虽然只是胶东半岛东北部的一个小城,但由于是明初明军讨伐辽东元军的基地,因此在城池修建上,朱元璋可谓下了血本。
登州城周长九里,墙高三丈五尺,厚二丈,皆砖石砌就。
其城有城门四座,城门上楼七座,还有铺五十六个,每个铺都能见到两门以上的洪武铁炮,火力可谓充足。
在城下,明军为其挖掘的护城河宽两丈,深一丈,设有水门三座,对应三条河流。
不得不说,从南直隶到山东,朱高煦并未感到人口上有什么区别,虽然比较后世是十足的地广人稀,但比较这个时代的许多行省来说,山东的人口绝对是名列前茅。
如此一来,户部奏报的山东有民五百余万口的文册也算记载属实,而登州作为山东沟通辽东半岛的府县,其经济也不比南直隶的淮安差。
瞧着登州四扇城门那旅客行商来往拥挤的模样,山东倒也不愧是洪武年间北方第一人口大省,只是可惜……
朱高煦想到了靖难之役中的山东,尽管史书没有记载山东在靖难之役中死伤了多少民夫,但以靖难之役的烈度来看,山东死伤的百姓恐怕不少。
朱高煦一直认为自己来到大明,就是为了改写一些不必要死伤的历史。
北平他没办法改变,但山东他可以。
一旦靖难之役爆发,他必然要直面大宁或辽东兵马。
朱高煦最希望的就是大宁与耿炳文对付自家老爹,而自己直面辽东。
只要自己能击垮辽东,他就能渡海南下,从金州旅顺港直接渡海抵达登州城,袭击南军后方。
这样不仅能为自家老爹解围,也能及时将主战场从北平改换到其它地方。
以朱高煦一路走来的经历来看,这一路上只有登州城和淮安这两座重城修建了完备的防御工事。
拿下登州,他就能长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