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怕不是辽东都司的耕田要在接下来几年翻倍了。”
“你这厮……好个调侃。”傅让一阵好笑:“去了辽东,可没有那么多粮食和挽马耕牛来让我随便糟蹋。”
“倒是你这条件,只要你下令,便是换个人,也能一直开辟良田。”
傅让这话说的不错,吉林城能发展迅速是因为老朱在给吉林城输血,加上朱高煦操持得当所致。
只要给钱给粮,想要开荒并不困难。
百姓没有资本开荒,说到底就是受限于粮食罢了,正因如此,自秦汉以来,官府都搞起了借粮给百姓开荒,三年归还的戏码。
不过这期间有的朝代有粮食,借一石还二石,有的朝代可就是与放贷无异了,不还个七八石,都别想走出衙门的大门。
不还?不还就把田拿来抵债。
如此一来,辛辛苦苦劳动三年,不仅什么都没捞到,还反而背上了一屁股饥荒,无奈只能去投靠士绅豪强,成为其手下佃农。
像渤海王府这种免费发放口粮,而且发的口粮还不一定能吃完的衙门,放在哪朝哪代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同样开荒,就拿沐英与沐春这两个开荒能手来说。
他们二人驻兵云南十四年,所开辟熟地百万亩,而这只是沐英对开荒百姓提供‘日一升粮’的结果罢了。
再看吉林城,成人日二升半,小儿日二升。
成人还好说,胃口大的完全可以吃完,小孩那就根本吃不完。
吃得多了,身材自然也就往膘肥体壮的那方面走去,干起活来自然也就一把好手。
只可惜油水不够,不然粮食的消耗也就能下来了。
像后世人,在油水充足的情况,即便一个从事体力劳动的男人,也不敢说能淘二斤半的生米来煮饭吃干净。
即便不说后世人,单说朱高煦自己。
他一个郡王,每日油水充足之下,即便个头力气再大,每日也不过吃个一斤的生米就已经饱腹了。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会想着去美洲,把花生搞到大明。
尽管这个时代的花生亩产不如后世那样动辄六七百斤,但实际上也是有两百斤左右的产量,而它的出油率是在四成。
也就是说,每亩花生基本能出油八十斤,残渣还能用来做成饲料贩卖。
相比较之下,正常之下只有八九斗产量的大豆,出油率只有二成,品质好的才有三成。
一亩大豆,仅能出油三十至五十斤。
放在民生上,这点提高可以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