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175.第171章 天监之治(2 / 4)

高欢回过神,询问道:

“守城者为何人?”

“旗号王,乃侍中王思政。”

沉思片刻,随即高声道:

“取笔墨来!”

公元503年,以尚书令王亮、侍中王莹、尚书仆射沈约、吏部尚书范云等,参议断定,修成梁律

分遣使者,巡视各郡,监视地方官吏,对于清廉的官员,予以提拔。

公元504年,下令“广辟良畴,公私畎亩,务尽地利,若欲附农而良种有乏,亦加贷恤”。

对于流亡他乡的农民,允许他们回乡,恢复原有的田宅。

在赋税方面,也多次减免租调或“三调”。

公元505年,为了选拔人才和保证公平加,梁武帝抛弃了魏晋以来存在的中正制,在全国各地设置州望、郡宗、乡豪,专门负责发掘搜罗贤能人才,并及时推荐给朝廷。

同时设置五经博士,设立招收寒门弟子的五经馆,“修饰国学,增广生员”。

并且下诏:“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官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

重新制定文武百官等级,将官员等级定为九品,后又改为十八班,增设官职,用来吸纳安排士族和寒门中的各类人才。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摸着胡子若有所思。

这里的关键不在于五经博士,而在于他已经彻底抛弃了门第。

看着那道诏书,刘彻瞬间抓重内容核心。

不问出身,只要通晓一种儒家经典并学而不倦者,经策实后就可录用为官。

即使是牛倌羊贩、寒门贱民,都可以根据才干大小试用为吏。

只要有才,不分贵贱!

这个制度可以啊。

眼中精光一闪!

好制度,拿来吧!

东晋明帝时期

正在记录种种制度的司马绍突然一愣。

中正制这就被废了?

就这么容易?

那些门阀会同意?

司马绍看着天幕,发现盲点。

“通经入仕?”

大明永乐时期

“官员升迁提拔以及人才的选拔问题历来关乎朝政稳定。”

大马金刀的坐在石墩上,朱棣端着金边玉盏吹了吹茶杯中的热气,抿了一口对朱瞻基淡淡道:

“知道九品中正制为什么会出现吗?”

一旁站立的朱瞻基恭敬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