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真的,得好好感谢一下前期的自己,就外交一栏能坚持坚持,其余的血崩!
李隆基:老铁们!看朕拿大唐给伱们表演一个过山车!
感觉李隆基后期就跟摆烂差不多了,人才辞的辞,凉的凉。爱护奸臣,宠幸美人,权力制衡出问题。
李隆基结束武则天的时代,年轻时英明神武基本上是等于开国皇帝了,结果还是没避免享乐昏聩,终日沉浸在虚假的盛世中。
有时候真的觉得历史很儿戏,李隆基前期和后期真的会让我认为世界上有夺舍这种东西。
李隆基被骂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不理朝政和搞出了安史之乱,而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初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抵抗,反而还乱杀大将,导致叛军长驱直入。
李隆基都不用早死,要是安禄山打过来的时候不作妖号召各地勤王,都不至于被攻破长安。
都不用号召,死守潼关不出,安史叛军就是能飞也没办法,一方面叛军没有中原地区的群众基础,一方面郭、李已经开始偷家了。
以后世视角来看,守住潼关则三个月光复洛阳,一年彻底平定河北三镇,绝对是可行的。
大宋仁宗时期
赵祯能理解李隆基。
说实话,严于律己是个绝对违反人性的事儿。
你能装一阵子,但绝不可能装一辈子。
只要是人都喜欢享乐,喜欢听好话。
没人愿意自己做什么都被掣肘。
一辈子憋闷
就像是朕
看着殿下还在吵做一团大臣们,赵祯顿觉提不起劲。
想了想,若是自己的励精图治取得唐玄宗那般的成功。
自己会不会放纵呢?
早早就学会反思的赵祯开始反思了。
反思的结论就是,真若如此,后半生的放纵基本是必然的。
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早逝,除此之外没人能逃过人性的弱点。
大明永乐时期
朱瞻基倚靠着凉亭旁的红柱,看着天幕百思不得其解。
“爹,这唐玄宗后面怎么变得这样心浮气躁?”
坐在石墩上的朱高炽倚着石桌,双手插袖。
“首先是因为他太急于求成了。”
“唐玄宗已经当了四十多年的太平天子,他万万想不到晚年会出这样的问题或者说,谁也想不到。”
“毕竟不看历史,只放在当时的情况下,你能知道割据藩镇会反叛且敢反叛吗?”
“那可是盛世大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