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五百八十七章:大明唯一争得最终解释权的皇帝(3 / 4)

屁股,也击碎了他们的痴念,以及他们持守的儒家教条。}

{我感觉最初嘉靖挑起“大礼议”,只是抱着很实际的目的,为亲生父母捞取帝后地位,以及维护自己的尊严。}

{但随着事情的深入,他开始超越这目的。}

{通过“大礼议”,他将礼教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而他也因此成为礼教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人物。}

{如果说早期嘉靖与杨廷和之间是政治斗争,那么到后来性质完全变了,已经变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他不再只是为父母争名分、为自己正地位,而是向不合理的礼教、祖制发起挑战,创造新的祖制。}

{“不但创行于今日,实欲垂法于万世,以明人伦,正纪纲”}

{大礼议之后,更正郊祭,郊祭改易甫毕,又重修孔庙祀典。搞定孔庙祀典,转而厘正太庙庙制,国家礼制尽被他囊而括之,改而革之。}

{他是想当第二个朱元璋。}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望着天幕,眼神深邃。

“新的时代,开启了。”

刘启习惯了自家阿父云山雾罩的说话方式了。

刘启不问,刘恒不说。

他只是静静的看着天幕。

过去,权力角逐是在门阀、藩镇、宫闱这种层面展开。

用武力、杀戮、幽禁、废立之类手段解决。

而在大礼议中,权力角逐却是在意识层面上展开。

通过一种抽象的理论甚至几个语词的争夺来解决。

皇帝已经被儒家拉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之中了。

……

大唐·玄宗时期

李隆基看着天幕里的说辞一阵无言。

“就是有没有那么一种可能。”

“这种破事它根本不可能出现在别的朝代?”

李泌捋须感叹着:

“这就是因为礼法不明啊。”

“哪朝哪代会为着这样一件虚头巴脑的事,倾朝相争,君臣反目,搞到性命交关的地步?”

“汉成帝以定陶王为太子之事,波澜不兴,平稳过渡。”

“宋英宗故事倒很是热闹,朝臣名儒也分做两派。”

“不过比较一下,却又与大礼议大不同来。”

“前者热闹归热闹,皇帝的处境却并不艰难,英宗并未费太多周折,就把事情敲定。”

“朱厚熜却截然不同。”

李泌看向皇帝,郑重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