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一個试试。异族普遍不善农耕,相比起种粮食,他们反而更喜欢种桑养蚕。于是当地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普通农村主要种粮食,挤出一些边角的地方种植一些棉花,或者种植几颗桑树。军户村子棉花和桑树种的都有,异族村子则以种桑居多。军户村和异族村自己的粮食不够吃,就拿钱去买普通村子的粮,属于是三赢局面。然而对于世代为农的老农民来说,如此好的田地竟然用来种棉花和桑树,简直是暴殄天物。换成几年前宗族势力还没有被打散之前,搞不好会因此发生械斗。现在吗,一边骂对方是蠢货,一边高高兴兴的把粮食卖给对方。买粮食的人多了,粮价自然就涨,能多卖钱当然高兴了。关于南方人把良田拿来中棉花和丝绸,也是朝廷有意引导的,相关技术就是朝廷给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商业经济。那么问题来了,如此多的良田改稻为桑为棉,会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呢放在以前肯定会,现在完全没啥影响。北方现在也渐渐恢复了一些元气,已经能自给自足,不再需要朝廷补贴。这就大大减轻了朝廷的粮食压力。然后就是对南洋的开发。交趾已经逐渐稳定下来,开始源源不断的向大明供应粮食。中南半岛其他国家以及南洋诸岛屿,也学会了用粮食从大明换取各种生活必需品。为此,朝廷还做出了一个规定:大明商船出海归来,必须要有三分之一的空间装满粮食,封顶三千石。事实上,这个封顶限制完全是多余的,海商巴不得多运一点粮食回来。原因很简单,他们出海的时候船舱装满了货物,回来的时候船舱几乎是空的。现在的世界贸易,大明是单方面的商品输出国。丝绸、棉布、茶叶、瓷器、糖、玻璃等等商品,畅销全世界。可是其他各国的商品,大明都不感兴趣——香料除外。前世直到清朝末年,西方工业国拿中国都没有什么办法。英国因此恼羞成怒发动鸦片战争,用武力逼迫满清政府做不平等贸易。现在是大明初年,这种情况更加严重。一船船商品运输出去,拉回来的是金银铜贵金属,外加一点当地的特产。有些聪明的,已经开始在当地采购原材料,运回大明卖给作坊主,生产成商品再卖出去。还有些人被逼无奈,连生铁都采购,拉回来重新熔铸卖给朝廷。但工业化之前,全球生产力都不咋地,哪有那么多原材料给他们买所以,大多船都是空着回来的——不,是拉着一船的压舱石回来的。大明需要粮食,对他们来说反而是好事。反正船空间多的事,能买粮食拉回来也好啊。不过大多数人,都是在南洋采购大米,顺路带回大明出售。虽然利润不高,但也比空船回来要强的多不是吗。这其实也是陈景恪商业计
第355章 皇上就是败家子啊(2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