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480章 人权的二象性(2 / 7)

职务并不高,都是八九品的小官,从事的也都是文书、打杂一类的工作。

但能时不时的受到大佬们的点拨。

太子、陈景恪等人,更是经常为他们上课。

通过言传身教,告诉他们许多道理。

可想而知,这些人的能力有多强。

说白了,有点类似于汉唐时期的郎官制度。

挑选一批年轻的俊杰,放在中枢进行培养。

等成材之后,再外放进行锻炼。

这些人往往都是天子的心腹,能帮助天子了解天下的详情。

陈景恪弄这么一群人,也实属无奈。

没有足够的人才,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培养。

总之,在这群同龄人面前,杨士奇引以为傲的能力,就变得拿不出手了。

尤其是对新政,他连表面了解都算不上。

不过他并没有气馁,出身低微又没有名师教导,他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能屈能伸、百折不挠。

不懂就放低姿态去学去钻研。

很快他就在小圈子里站稳了脚跟,有了一帮聊得来的朋友。

在这些朋友的帮助下,他很快就补上了短板。

对朝廷的变革,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不过他依然没有急于表现自己,而是更加深入的去学习。

现在他只是知道了朝廷要怎么做,却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而且随着对新政了解增多,他心中也生出了许多疑问。

比如,陈景恪到底是基于什么思想,才制定出这些政策的。

比如,皇家为何会对他如此信任?

新政会带来不确定性,这是历朝历代最大的忌讳。

为何都反对变革?

就是为了稳,为了杜绝不确定性。

太圣皇之前的执政风格,是出了名的保守。

给工匠上匠籍,军户籍……还不允许互相变动。

一人为匠籍,祖祖辈辈都只能为匠。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稳,为了‘不变’。

可是,陈景恪的变革前所未有的激烈,很多政策即便是现在来看,依然无法理解。

那么,他是如何说服圣皇的?

联姻?不揽权?聪明?口才好?

杨士奇直接就否定了这些答案。

这些东西确实很重要,但并不关键。

如果谁认为靠这些东西就能说服太圣皇,取得他的信任,那个人一定会死的很惨。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