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今天要聊的主题是“刻板印象”。
举一个近年来网上很火的概念——MBTI十六型人格。
这东西好像很多年前就被发明出来了,只是这几年才火。
我对此一点儿也不意外。
Imean,看看他们官网的那些个小人,人家官方自己都把oc(originalcharacter)捏出来了,还有不少配图。接下来直接配对、磕糖、拉郎、衍生剧情一条龙,再加上本身的心理学基础引发的大众共鸣,面包体(指MBTI)不火才怪。
然后典中典的争论就又开始啦,每个热度上来的玩意儿都要经历这个,受众多起来的必然结果。
对错先不着急分辩,这东西就跟辩论赛一样,一个议题“啪”摆在这儿,双方辩手入场开始阐述,最后分一个胜负。辩论赛比的不是他们观点的优劣,而是辩论技巧和能力的高低。
而面包体引发的讨论最多的就是网上关于各个人格的刻板印象是否正确的问题。
类似于每个ENFP都愿意被称为“小狗”,ISTP都是面瘫脸理工科,ISTJ都是人工智能,INTJ都是大反派等等。
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看这个问题:
首先,引用一句忘记在哪里看到的名言:“很多时候,人和人的区别,比人和猪的区别都大。”
朋友你要知道,这个面包体测试的具体形式就是问问题。我去尝试过两次,相隔大概半年的时间,最终结果就不一样了。
其中的一些问题我甚至都觉得出得不太严谨,很多时候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背景也交代的比较草率。
所以如果指望这个测试能严谨地把人分成十六个类别,然后各个类别里面的人都能和睦相处,都符合测试结果的描述……
怎么说呢,如果你真的指望达到这个标准,按照性取向来分都比这个要稍微靠谱一些。
当然结果是两个都达不到,都不可能达到。
我不是个喜欢下绝对定论的人,但指望做一个小时题目就能搞明白自己或其他人的心理状态,
幽默了哈。
人的性格形成有太多的影响因素,年龄、性别、经历,甚至包括家族遗传精神病。
精神状态也能影响性格测试的结果,时间(白天还是晚上)、地点(家里的床上还是加班的工位)、今天的心情(刚发完工资还是刚收到消息发现自己还有网上作业要做并且离截止还有一小时)
就像我正常状态下思考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