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后,人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中曰辛亥战争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交战的双方从最初之时就从未真正考虑过谈判,所有的一切都是冲着战争而去。
对双方而言,这都还是一场雪耻之战。
在过去的几天中,从本溪到鸭绿江沿线的辽阔山地之间的数十条山沟路都拥挤着大量的民夫,大量的军需物资在六十多万民夫、四十万马匹力和两条铁路线的输送下,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战场。
这样的运输工作已经持续了几个月,只是在这一时期突然变得更为疯狂,也不再做任何的掩饰,从偏僻的各条山沟和山岭间冲涌而出的部队,以及从抚顺、辽阳、本溪、桓仁等地长途跋涉赶过来的部队多达十几万人。
在这种大潮中,一直隐藏不出的东北第一炮军终于在宽甸聚集起来。
在这场战争中,此前所有的谈判、通牒都是虚假的,从一开始,双方就只是想要开战而已,缺乏的都是合适的战争理由和军事上的各种准备,而在1911年的4月初,双方实际上都认为自己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一切只等开战。
……
战争,首先要确保自己不能犯错。
东北军,或者说帝国中央陆军表面上看似很强,其实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将官一级缺乏合乎要求的指挥能力,普遍上也缺乏经验,而军队的规模又过于庞大,这种情况一如苏联国内战争时期,大量的苏联红军指挥官都过于年轻而缺乏经验。
针对这一特点,宋彪继续采用托洛斯基和伏龙芝的策略将部队的指挥级别再次削减,由集团军总参谋部直接指挥非主力部队的团一级作战单位,并且尽可能采取火炮和陆军分开集中的策略,利用人数和火力的优势不顾伤亡的冲击对手。
同时,他又尽可能的给予主力步兵师和炮兵部队读力的指挥权,让主力部队在大规模战役中拥有更多的战场决断权,而这通常又是以大量牺牲非主力部队为代价的。
虽然在过去的时间里,宋彪一直都留在京师,通过提前抵达前线的马尔托斯将军和陈其采,宋彪还是按照自己的构想和需要建立了一个尽可能完善的前线指挥体系,几乎将自己所最为重视的军官都派上了阵,特别是在各级部队的参谋军官的水平和数量上,以及完全不弱于俄军太多。
东北巡防军的47个新编团的团长大体出身于第一届远东陆士进修班,军事理论上的素养可能差一些,但都参加过六年前的曰俄战争,常年蹲身基层,根基更为扎实,精神上更是绝对忠于帝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