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度上的进步是很明显的,六百米有效射程内的误差可小于5米。
单纯比较士兵的训练、作战素养和士尉官的水平,即便是最精锐的第一步兵师也未必优于曰军第二师团,可能还差一些,但在装备和战术优势上,双方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前线指挥员的应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几次进攻失败后,赵庭柱临时做了大量的应急调整,用更强的火力和渗透战术去撕碎曰军的防线,以及阻止曰军的反攻。
中曰辛亥战争注定是麦德森轻机枪和波普宁冲锋枪一战成名的好机会,东北军在其他的装备上相对于曰军并没有绝对优势,但在轻机枪和冲锋枪的装配数量上实在是让曰军望尘莫及。
曰军没有装备轻机枪和冲锋枪,依旧是每个步兵中队一挺重机枪,而东北军在东西两线战场上大规模列装1.1万挺轻机枪和1.7万支波普宁冲锋枪,双方只要一交战,曰军不管是进攻还是撤退,出了沟壕就只能横尸遍野。在曰军常规的一个旅团三公里防线上,东北军经常能抽调三千支冲锋枪用于突防。
即便是在抗美援朝时期,中美两军在火力上的差距也没有这么大。
客观的说,如果不是曰军官兵极其勇敢和强烈的不畏死的武士道精神,这个仗实际上是完全没办法打的,而且曰军在此前完全不知道东北军列装了如此大规模的轻机枪和冲锋枪,包括在打北洋军的时候,东北军也没有动用冲锋枪这样的装备,全军撤退到东北才紧急配发,而且一次姓就配备了1.7万支,增配的轻机枪则接近六千挺。
麦德森机枪确实是很贵的,曰本在海军上的开销太惊人,它自己也撑不住,舍不得给陆军买轻机枪,包括曰军的军事思维也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它单纯将轻机枪和重机枪对比之后感觉华而不实,价格还高,就没有考虑到轻机枪应该列装在班一级这样的新思路。
结果就在中曰辛亥战争中很痛苦的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
一名前线指挥员的优秀与否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他的应变能力,而这种能力一半来自于天赋和思索,另一半则来自于经验和知识,一个好的将领要善于思考,在赵庭柱调整了进攻战术和装备后,很快就将第二师团的布防撕破,从两条小路攻了上去,迅速将曰军的多条防线分割开。
曰军的第四、第九、第十六步兵联队都被切割在三个地段,相互不能兼顾,东北军第一步兵师则将最前沿的第四步兵联队包夹起来围攻,同时用炮火压制第九、第十六步兵联队。
夜里,曰军发起了一次白刃反扑,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