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226章 百年基业(1 / 11)

核武皇帝 崔走召 9791 字 2021-06-18

“功在当世,福及千秋!”

用这样高度的评价来赞誉财政大臣张康仁在一战期间的功绩是绝不为过的,通过在帝国内部强硬推行《货币金属管制法案》,张康仁在一战之前为中央储备局持有55172吨的白银,市值约合2.73亿英镑,据统计占据当时中国国内白银总量的75%以上,在整个一战前期,张康仁不断抛售中央白银稳定住国际市场的银价,1917年,随着帝国大规模参战,国际银价巨幅飙升,张康仁选择果断在1918年底将白银抛售一空,用于购置英法美俄等协约国的国债和兑现黄金,籍此全面调整为金本位货币制度。

除此之外,在战争爆发前期,为了抵消战争导致银价提高的风险,中央储备局大量调用货币储备购置军工业股票和资产,而仅仅是在战争期间低买高卖这些资产,储备局从中获利就接近1.7亿英镑。

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1月,帝国央行和中央储备局在持有2714吨黄金的基础上(沙俄黄金可是不能公布的哦,怎么都不会认帐的,当年曰本也一直不认帐啊,所以到今天,俄罗斯对曰本还是很阴狠,这就叫报应),不仅偿还了帝国拖欠外国的债务,还持有英法美俄等国国债总额11.83亿英镑,法俄债务比例占其中的一半。

如果没有一战和财政大臣张康仁,帝国以如此大的国民资产规模和如此低的黄金储备,想要从银本位转变为金本位的可能姓微乎其微,一战中的军费开支也将会异常困难。

如今的帝国不仅顺利转变为金本位的国家,货币储备率在各大国中位列第一,甚至高于美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三大的债权国,中央储备局通过高价沽售白银和军工业资产、物资,从中所赚取的利润超过4.5亿英镑,基本抵消了帝国在一战中的所有军费开支。

帝国之所以能在中苏战争中保持极高的军费开支,也完全是得益于中央财政和中央储备局的良好状况。

中苏战争结束后,帝国中央财政将从外国累计获得超过41亿英镑的基础赔款和债务返还,折算利息之后,这一数字更加惊人,在平均还款期的35年内,每年可以1.35亿英镑的赔偿收入,相当于1919年中央财政收入的1/2。

这只是一个方面,如果再计算帝国在战争期间没收的德俄两国在华资产,中央政斧的实际收入更为惊人,其中仅铁路一项,帝国没收的资产总额就超过3.4亿英镑。

张康仁担任了十年的中央财政大臣,帝国也一跃从穷国变成了世界上前三位的富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