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242章 尖端人才(5 / 8)

核武皇帝 崔走召 7198 字 2021-06-18

国,对于农业的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巨大作用,这里面的很多功劳就要归功于弗里茨.哈伯。

弗里茨.哈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殊价值,那就是让中国直接获取了一战中的大部分化学武器研制资料和技术。

这些人在帝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他们也享受着非常好的待遇,包括在科研领域,帝国在这个方面的开支几乎是没有底线的,只要专家有合适的项目,通过审批之后,政斧、大学和企业就会给予非常优厚的赞助,在专利技术的保护和分成收益上,那也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很多技术在比利时、荷兰这样小国真的赚不到多少钱,但在中国,很多小的技术突破都会带来不菲的收益,比如说CR步枪弹的底火配方和新配方的颗粒弹药的技术专利,包括低碳钢覆铜弹药专利,看起来很小,收益其实是很惊人的。

所以到1925年的时候,外国在中国工作的技术专家和工程师超过三十万人,有外国大学博士学位的专家则大约在2.5万人的规模,这一批就是真正的高尖端人才了,很多都在中国大学兼任教授职务。

因此也有人说,在帝国之内只要能学好德语和法语,那是不愁没有好学校的,几乎每一所省立大学都至少设有一个德语校区,或者是法语校区,北方大学的俄语校区比较常见,南方大学的英语校区则比较多。

这么多年坚持下来,帝国自身培养的人才规模也是很庞大,特别是在地质、冶金、化工、机械、电气、农牧、纺织、船舶这些领域,这些都是中国的支柱领域。

不客气的说,现在1925年的帝国在人才规模上绝对要比共和国初期强大很多倍,真正的天才也不少啊。

按照这种规模,中国只要能坚持到1930年这个分水岭,和英法这些国家在人才总量上基本就没有明显的差距了,等到35年、40年,只要中国坚持在重视教育和科研的路上走下去,超越英法,甚至超越美国、德国都不是困难的事情。

回过头来说曰本,其实曰本继续和中国采取这种敌视态度的意义确实不大,不能总是主观喜欢的用十年前,甚至是三十年前的眼光看中国。明治维新结束以后,从大正年开始,曰本政治家的视野和心胸就在这种军国主义扩张中曰渐萎缩,比之伊藤博文那一代,新一代政客的知识水平更高,心胸视野和政治手腕却差之深远,堪称是一代不如一代。

……

每年夏天在庐山度假是皇室的一个传统,既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很有趣的事情,在夏宫经常可以遇到一些世界知名的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