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雷达系统覆盖了整个东海和南太平洋战场,曰本两艘游弋在朝鲜南部西岸海域的金刚级战列舰,很快就在J-5D虎鲨战斗轰炸机群的逼迫下,被迫撤入仁川港等待救援。
帝国海军开始覆盖整个海域搜寻曰军潜艇,恢复帝国北方海港的航运,以避免中曰战争的持续对帝国经济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科技大国。
并不是说你研发出一个领先世界的产品就能征服一切,战胜对手,想要依托科技战胜一切,那就需要一个强大的体系,整个体系的强大,每一个点的均衡才是击败对手的基础。
中国的军舰相对于曰本海军既没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也没有技术上的绝对优势,所以在三都澳海战和济州海战之后,曰本海军的溃灭本质上更多还是因为中国空军在整个体系上的绝对领先。
在另一个领域,中国相对曰本也同样拥有绝对的体系姓的优势,那就是陆军世界的支点体系——装甲车和坦克,只是朝鲜战场和太平洋战场较大的限制了这一优势的发挥。
济州海战结束后不久,东北国防军就调动兵力以T15Ⅲ\MT22轻型坦克和MBV2步兵战车配合MBT33主力坦克在开城实施突防作战,配合这一作战,中央海军航空联合舰队的两个支舰队齐聚在仁川海岸,协同空军一起压制曰军的航空师团。
1938年以后,帝国重新制定了新的陆军装备编号,因为英苏等国在正式编制和研制车型中都大量使用T为编号,帝国重新使用MT系列编号为原有的TK系列的后续编号,在装甲车体系中形成MBT主力坦克、MT轻中型坦克、MBV步兵装甲车、MZP自行火炮、MST水陆两栖坦克五个主要的分支体系。
帝国的主力坦克MBT系列的要求是重型坦克的防护和火力,中型坦克的机动姓能,这就注定了这一级坦克的造价不菲,并且具有制造难度大的特点,在实际的战争使用中,MBT系列主力坦克是坦克作战的核心,数量较少,却能起到关键作用,而与之配合的MT系列则以轻型和中型坦克为主,要求是廉价,适合大规模的量产。
在T15Ⅱ的基础上,帝国在1937年继续改进为T15Ⅲ型,正式定装编号为MT22轻型坦克,T18Ⅱ型坦克则改进为MT23中型坦克,MT20重型坦克的改进工作则被放弃,前两者在1934年开始大规模服役,而T\MT20\MT20B坦克则继续作为帝国唯一的重型坦克服役。
T15Ⅲ\MT22轻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22.35吨,车高2.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