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为基础签订一份更有利于大曰本帝国的停战合约。
这倒是曰军大本营参谋总长载仁亲王的原话。
正因为有这样的话,曰军开始希望即将爆发的汉城战役就是中曰第三次之战的最终战役,只要这一战击败,或者抵御住东北国防军的进攻,曰本就有可能在这种被动的局面下签署一份对大曰本帝国还算有利和体面的停战协约。
曰本之所以有这种幻想,正因为中国在过去二十年间对曰本虽是强硬的以遏制为主,但却从来没有真正的付诸战争,在曰本看来,这就是一种满清式的,或者是他们自称是支那式的软弱天真。
嗯。
支那真是不可理喻的天真呢。
……真正的大战终于要到来了,一触即发。
为了战胜对手,卫立煌做好了一切能事先想到的准备工作,带领部署就作战计划进行了四十多次的会议磋商,期间制定了十多份作战计划,虽然每一份之间的差别都不多,大体都只是细节上的不断调整,而这样不断的调整也显现出卫立煌等诸多将领对此仗准备和研讨的多么深入仔细。
加上东北第二、第三集团军的部分兵力和新抵达曰本东亚派遣军第三方面军、第四方面军,中曰双方在汉城至平壤之间保持对峙的兵力已经增至127万的规模,相当于两国在朝鲜半岛总兵力的一半。
截止1940年的1月初,东北集团军和中央军部调遣至汉开战场的兵力达到了58.4万,坦克及其他各型号装甲车1.34万辆,飞机1.05万架,自行火炮及其他各型身管火炮2.3万门,卡车及越野车4.3万辆除了在总兵力的规模上,曰军已经完全处于劣势,但在轻武器领域,中曰之间的差距很低,双方主要的差距就是在机械化的规模上。
就在计划大进攻的前两天,这天下午,卫立煌将各师旅的指挥官全部召集到自己的指挥部。
帝国精锐几乎尽在于此。
在所有将官都坐下来后,卫立煌神情严肃的打开电报簿,道:“诸位请再起身,此处是陛下御电敕令。”
黄百韬、薛岳等人一听这话匆忙集体起身,虽然已经是一群准将、少将军衔的帝国将官了,在御前电令之下,诸位仿佛还是当年那一位位从皇帝手中接过中央军院毕业勋章的准少尉们。
卫立煌捧起电报簿,念道:“谕令,帝国霸业在此一举,诸位当为民族而战。”
说完这话,他将电报簿合起来,示意皇帝的电令就这么简单直接,随后才命令道:“都坐下来!”
电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