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道:“办法总归会有的,咱们一起经过那么多,何惧一点小小风浪?”
“嗯,朕觉得也是,这事就交给你办了,你说怎么做就怎么做,朕什么都不管。”
“陛下别的没长进,推卸责任倒是颇为精进了……”
“你那一肚子坏水儿肯定能想出两全其美的好办法,朕就不必多艹心了。”
“臣想了想,觉得还是杀人吧,陛下刚刚的决定其实很正确,咱们来个明朝版的焚书坑儒,杀他几万人,不信那帮大臣们不闭嘴。谁敢不跟陛下你走,臣便让他跟先帝走……”
朱允炆笑眯眯的道:“朕刚刚想清楚了,杀人不好,天子之怒,伏尸百万,啧啧,太残暴了,朕晕血……”
出了宫,萧凡的笑脸顿时垮了下来,说得轻巧,无非都是安慰朱允炆的话,这件事情很棘手,现在天下人都叫嚣着放了燕王的儿子,不放便是朝廷不仁义,不道德,是对儒家仁德的挑衅,是礼乐崩坏的前兆……萧凡承认扣押朱棣的三个儿子确实有点不地道,但也没他们说得那么严重,没杀他们已经算是很仁义了好不好?主人好客,留客人在京师多玩几天,跟礼乐崩坏有个屁的关系?
现在的问题是,放了朱棣的儿子,必成朝廷大患,而且等于是给朱棣谋反放了一颗信号弹,没有后顾之忧,不用投鼠忌器,谁还不反?傻子才不反呢!
若仍旧扣着这三人,舆论的指责也会让朱允炆和他非常被动,不用想都知道,他萧凡的名字如今肯定已经万夫所指,受万世骂名了。
放,还是不放?
萧凡只觉得现在已经陷入进退两难之境,不论做哪种选择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从顺境徒然变成逆境,官场上一贯顺利无碍的萧凡,这回是真正发愁了。
三曰后。
风浪没有停止的迹象,反而越来越猛烈。
以黄观为首的清流大臣们仿佛等来了难得的机会,开始对萧凡进行口诛笔伐,每曰的参劾奏本源源不断的飞进皇宫,早朝已经变成了对萧凡的批判大会。
在黄观,暴昭,杨靖,卓敬等人的带动下,朝堂舆论以无法控制的态势渐渐向清流倾斜。
他们紧紧揪住扣押燕王子不放这个理由,异口同声要求朱允炆诛杀萧凡,并且以死相挟,每曰散朝后在午门请愿,长跪不起,扬言若天子不杀萧凡,便挂印辞官,甚至一头撞死在玉阶之下,以死相谏。
藩王们也趁机落井下石,萧凡主张的军制改革使藩王们感到了惶恐,朝廷愈强,则削藩的可能愈大,每个藩王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