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蛋糕也是要跟能力相匹配的。到了后期,那就只能是有能力就能拿到研究课题,验证成功就上位。
如果做不出来,对不起,自然会被课题组淘汰。
有了这个庞大的团队来为他的理论框架做繁复的验证,他就能抽出时间在博士毕业前把田导要求他做的命题做出来。
比如孪生素数猜想跟黎曼猜想。
当然这些野心,乔喻并没有对外公布。甚至没跟田导跟袁老提这些事情,毕竟前期的工作没那么多,相对而言其实很轻松。
现在也没谁觉得这个命题能在一年内发数篇顶刊。
总之乔喻的规划就是这样,前期的工作量较小,可以通过几篇核心理论和验证论文吸引学术界的兴趣。
后续复杂验证工作的展开,在逐步让大家知道,他打算将整个框架打造为一个全面而严谨的研究体系。
越到后期,难度越大,但吸引到的合作者自然也更厉害,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资源不断整合的过程。
他只要保证整个过程都是良性竞争跟发展就好了。
至于做这个长期规划的目的……
其实理由也很简单。大家都知道乔喻是个有着极致天赋的人,但其实大家比不了解乔喻的天赋并不仅限于数学,甚至是科学。
更在于他非常擅长对生活中的一切进行观察跟总结。更有着一件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就要做到极致的决心。
比如乔喻很明白他在数学界混,现在最缺的不是天赋、不是论文、不是成就,甚至不是那些乱七八糟的奖项,而是资历跟底蕴。
毕竟其他的荣誉他都有信心在年轻的时候拿到手,唯独资历跟底蕴不一样,一般情况下只能靠时间去慢慢填补。
他的导师田言真,他的师爷爷袁正心,还有洛特·杜根,甚至那个男人的岳父米凯尔·艾森,以及那些大佬们,他们能一言九鼎,靠的可不只是自身那些荣誉。
更因为他们的学生遍布世界各个高校跟研究所。他们的许多优秀学生同样已经成为了数学的大佬……
期刊的编委甚至主编,各大奖项、科学基金的评审委员会成员,高校跟研究所的课题组负责人。
就好像一张网,把这些人凝聚成了一个看似松散实则利益一致的整体。只要有需要,往往就能迸发出极大的能量。
乔喻可等不了这么久。
等他毕业,成为教授,再带学生,还要等着自己带的学生成长起来……
那个时候他可就已经